(回来晚了,抱歉)
耶律淳虽就此返回了南京,却并没有忘记观察中京的实时情况,路刚走了一半,他就已得知在他离京仅三天后,皇帝就派出了议和使团去了金地,而当耶律淳顺利抵达南京的当天,一封详细记载着皇帝所有议和条件的信就已摆在了他的书桌上,
信中说,皇帝下达给议和使团的最低底线是维持辽金两国当前的实际版图,辽每年给金绢五万匹、银五万两,辽金两国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叛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辽帝称金帝为弟,金帝称辽帝为兄,宋辽从此为兄弟之国,世世代代和平共处,礼尚往来,通使殷勤,永结同好。同时,皇帝还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求金国将已叛变逃往金国的耶律余睹交还给金国!
看过信,耶律淳终于搞明白了皇帝的真实想法,这分明就是辽宋“澶渊之盟”的又一相同版本罢了,所不同的是,辽国在这份和约中变成了曾经的宋国,金国则变成了辽国,搞来搞去,原来皇帝是想效仿萧太后与辽圣宗,也与金国签订一份“澶渊之盟”,以求得如与宋国一样的百年和平。
想通了这些,耶律淳不禁哑然失笑,自己这位酒色财气样样精通的大辽皇帝简直是太天真了,他既不是雄才大略的萧太后与辽圣宗,金国也不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而处处被动的宋国,甚至恰恰相反,如今的金国只怕比萧太后与辽圣宗时期强横无比的辽国还具备着更多的侵略性!如此金国,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和你签订和约呢?就算他们接受了,也绝对不会去遵守它,而是会借此麻痹你,当你放松警惕的时候再朝你捅出致命的一刀!
至于耶律余睹,耶律淳很有把握金国是绝对不会将他交回的。耶律余睹不是普通人,乃是堂堂大辽副都统,已属辽国最高军事将领之一,其不但了解辽国所有的内情,更对辽国从上到下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有了他,金国日后再攻辽必会事半功倍,又怎会舍得将他交给辽国呢?
耶律淳随手便将信丢到了一边,满脸尽是鄙夷之色,此次中京之行让他彻底看清楚了大辽悲剧的未来,也让他彻底下定了脱离辽国自立的决心!
耶律淳想当皇帝吗?当然想!他是辽兴宗的孙子,从血脉上讲,绝对有资格继承皇位。上一次耶律章奴叛变,欲拥立他为帝,说实话他的确曾心动过,但他忍住了,因为皇帝在国内依旧是绝对的权威,当时的他也还不具备与皇帝分庭抗争的实力,所以他只能选择牺牲了耶律章奴。
此后,他因护驾有功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正是靠此,让他在这几年间彻底的把南京道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所得到的这一切让他有些满足了,既然无法做皇帝,那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貌似也不错。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金国的突然崛起让皇帝原形毕露,皇帝的一系列昏庸的决定也正在把大辽不可逆转的拖向深渊。
尤其是这一次中京的血雨腥风让他突然幡然醒悟,继续效忠这样的皇帝只能是死路一条,是时候给自己找一条退路了,这条路不是别的,只能是从此之后把自己的命运彻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耶律淳才坚决的向皇帝辞去了辽军兵马大元帅一职,如今的辽军除了自己手中的南京大军外已是如一盘散沙,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战斗力,便是继续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没有,还不如主动放弃,好让皇帝失去对自己的警惕,仍旧可以信任自己,让自己掌控南京。所幸,皇帝果然没有怀疑自己。
耶律淳想定,随即发出了早就已经想好的一系列的调令,将整个南京道的十几万大军同时调动起来,有的向战场一线调去,有的则收回腹地,
这些调令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普通的军队换防罢了,但要让十分熟悉南京道大军的人来看,则一眼就能看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味道,因为耶律淳分明就是在将那些战斗力不强的或者并没有绝对忠于他的军队调往前线,同时也在将战斗力极强的并绝对忠于他的南京主力军队调回到南京附近,
而这也才是耶律淳发出这些调令的最根本目的,从今天开始,他就将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收回忠于自己的主力军,尽力保存实力,静静的在南京观察各地的局势,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