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京城,皇宫正殿。
“众卿,朕自登基以来,兢兢业业,克勤克勉,欲中兴我大宋,奈何内忧外患,不曾断绝。内有诸贵族、世家各自为政,对中央政令阳奉阴违,各封地简直成了国中之国,朕为此颁行的推恩令也多方受阻;外有周、唐两国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朕以今年恩科为契机,欲求兴国之良策,治世之能臣。奈何鱼目混珠,莫辩黑白,更有如秦羽等包藏祸心者,然天不弃朕,不拘一格降大才于宋。新科状元、流沙郡领主林峰文治武功君一时之选,以一己之力,退百万唐军,居功至伟,更有《儒以兴国》之策与朕,朕心大慰。”
皇极说到此,唤过拟旨太监,“传朕旨意,林峰有大功与国,即日起封一等布政侯,颁行儒道,以儒兴国,内清吏治,削割据;外御周唐,树国威。”
“吾皇三思,清吏治,树国威,乃当务之急。但大兴儒道,恐于理不合。先祖兴国之法,治世之策,多年传承,深入人心,不可轻动啊。”太师闻泽自然不愿意轻言改革,改革势必要触及像他这种高官显贵的利益。
林峰也觉得很突然,不过上古儒者很多把兴国治世作为修炼的途径,通过掌控天下去蓄成大势,通过造福万民去积修功德。所以才有了当时的儒修也才有了“大隐隐于朝”的说法。
振兴儒教,林峰必须要继承上古儒士的修行之道,这兴国治世肯定是免不了的。皇极此次希望振兴大宋正好给林峰提供了一个体验上古儒道的机会。所以,林峰虽然吃惊,但心里还是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从决定要振兴儒教开始,林峰就要打定主意除了要找回儒教乾坤笔、九州砚等四大先天灵宝之外,他还希望能够创出可以积修成至高圣人的《儒典》来,完成当年儒教圣人孔、孟、荀都没有完成的大业。兴国治世正可为《儒典》累积经验。念及此,林峰向前一步,
“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也。古人曾见今日月,今月何曾照古人。古人之法也未必适用于当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君子不取。”林峰先是驳了闻泽的言论,而后面向皇极道,“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臣以为此正变法之时,臣愿以儒道兴国、治世,与时俱进。”
“好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朕没有看错你,放手去做吧,朕希望尽快看到新政成绩。”
看到皇极的决心,闻泽等人也没有再上前触霉头,不过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一定不能让新政实质推行,最多让他流于形式。至于丞相风岐,他是一个忠心报国的老臣,只要于国有利,他自然不会反对。对于林峰的态度,他准备听其言、观其行。林峰的《儒以兴国》,他读过,觉得还比较有见底,至于付诸实施以后的效果,他拭目以待。紫宸等人更不会有意见,见过林峰在流沙郡的表现之后,他对这个年轻人就有点盲从。
“听说朝廷要变法了,不知道都会有些什么政策?期待啊,反正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再变也不会比现在差了。”
“是啊,而且这次变法听说是状元公主持的。状元公可是了不得啊,据说那文章写得连天上的文曲星都震动了呢。”
“何止啊,据说状元公长了三个脑袋,六条胳膊,一人能敌百万兵啊,他老人家一口气,就把大唐百万大军吹得七零八落。”
……
林峰走在京城的贫民窟里,听着这些老百姓的闲聊,真是哭笑不得。他本来是想看看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以备推行新政参考。没想到,这街头巷尾,消息还挺灵通,不愧是天子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啊。不过这些人把自己传的也太恐怖了吧,还三头六臂,整一个非人类。
当然,在达官显贵之间,林峰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了。
“太子殿下、闻太师,你们要为小臣等做主啊。那个当年的纨绔小子想要推行什么新政,这不是要了大家的老命啊。我们祖祖辈辈都为大宋效力,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光景,这一改,我们要怎么办啊?”一帮达官显贵们跑到皇聪和闻泽面前哭诉去啦。
“你们暂且宽心,我们先看看这姓林的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如果不识时务,到时候有他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