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大清兴衰录> 第15章 英雄的末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英雄的末路(1 / 2)

第15章英雄的末路

潼关与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

如果要进攻西安的话,那么函谷关和潼关是必经之道。除非你从山上飞过去。

潼关离长安较近,补给方便,容易防守,而防守函谷关,从长安方向的补给需要穿越函谷。

历史上,潼关发生过无数次攻防战。最著名的一次,是安史之乱。

唐军据守潼关,安禄山完全没有办法打进来,最后由于杨国忠脑子一热,催促唐军出关作战,才导致唐军的失败。

李自成选择在潼关和清军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对李自成来说是很有利的。

对于这一点,清军同样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在一开始清军制定平定李自成的战略时候,他们宁可跑一大圈路,也要绕过潼关。

当然要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要绕过潼关,不但要多走上千公里的路,还要经过蒙古,如果蒙古不同意你走,在你背后使坏,你也是绕不过的。

所以如果天下大乱的时候,汉族要攻克西安,潼关是唯一的途径。

相比而言,满清还是有优势的,他们和蒙古的关系比较好,因此才能实施这一战略。

这样一来,李自成就面临着两面作战的局面。

因此李自成必须要速战速决解决一路清军的威胁,他把主力布置在潼关,同时为了引诱清军决战,他在潼关前面20里的山上都扎上营寨,准备进行主力决战。

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到了潼关,首先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派了一支骑兵部队,据史料记载是100多人,进行正面进攻。同时派颚硕带领一支部队从侧后方。

明史说“自成善攻”,除了夸奖之外,言下之意就是李自成不太善守。

因此对于这个情况,大顺军也没考虑到,一时被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清军占领了几个营寨。

在丧失了几个营寨之后,大顺军也很快调整过来,依托地形阻止了清军的攻势。

多铎进行了试探性进攻之后,他发现,要是强攻,清军基本上不太占优势的。

在山地上,骑兵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清军的优势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多铎发现潼关确实是天然的防守屏障,就潼关之前的这个地形,每次只能派100多个人去进攻,这个叫做“添油战术”,基本上每次这100多个人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任凭再勇猛也没有什么用。

坚持打上几天,估计老本丢了,潼关都打不下来。

作为名将的多铎做了一个选择:果断决定停止进攻。

清军停止进攻,大顺军那边不干了,这么耗下去,围还是解不了。

耗了几天,李自成决定主动出击。

首先派刘芳亮率领1000多骑兵去偷袭。三国演义作为满清的兵法教科书,多铎应该是认真专研过的,防止偷袭基本上是清军的基本功。刘芳亮偷袭不成,反而陷入清军的夹击。刘芳亮不得不率领残余部队退回去。

偷袭不成,李自成自己率领马步兵正面进攻,物理里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潼关不仅有利于李自成防守,也很有利于清军。正面进攻还是不行。

李自成估计也读过三国演义,初五、初六夜间,他也决定夜袭。这下子等于是学生遇到老师,结果显然也是很明显的:失败。

李自成折腾了几天,没有效果。多铎显然不是怕李自成。他在等一样东西:红夷大炮。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促进科技进步(如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双方搞出了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甚至连原子弹都搞出来了)。

一个朝代的开创时期总是最有朝气的,作为袁崇焕和明朝的利器,清军学的也很快(可惜,由于得不到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加上经过康熙雍正乾隆13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主力火炮还是改良的红夷大炮)。

历史还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很快攻入大顺军的军阵中。

李自成只能带着部队退守潼关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