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是不容易的,要当一个开国皇帝更加不容易,虽然顺治不用像一般的开国皇帝一样要从造反开始他的革命事业,但是南明那帮人毕竟还在垂死挣扎,准备随时抢饭碗。
国家的事情是比较多的,一个人是干不完的,顺治虽然是个勤奋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一个脑子不开窍的皇帝,事实上,清朝历史上,比顺治聪明的皇帝还真数不出来,更何况他背后还有个老谋深算的皇太后,个人认为,顺康雍乾这几个皇帝的智商大体相当。
顺治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小事,他效仿明朝,成立了内阁,但是这个内阁的权利和明朝相比,那就不在一个等级上,这个内阁只能处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虽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机密的大事是没有权利过问的。这样既可以拉拢汉族官僚,又可以帮自己干点不太重要的活。而且这个内阁的入阁要求也比较低,一般翰林院官员就可以有机会兼任。
对于特别重要的事情,皇帝还是比较信任直接控制的的机要办事部门。具体到顺治王朝,就是只有议政王大臣才有权力对重要的事情议奏。
为了进一步博取汉族官僚的支持,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顺治还推行了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官员任用上,它的特色就是:在尚书和侍郎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上,严格遵照一个职位,两个萝卜——一满一汉。同六部并行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顺治的发散性思维下,搞成了两个萝卜一个坑,不过老大还必须是满族人。
在顺治一系列的手腕之下,相比以前,汉族人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虽然顺治喜欢用汉族人是事实,不过要说他没有私心,不偏袒满族人,真的像电视剧一样推崇什么“满汉一家”,大家听听就行了,你要真的当真了,那我只能说你太天真。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脑子不太清醒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由于顺治年纪小,看起来不像多尔衮那样精明,憋了十多年的各类牛鬼蛇神们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他们以为他们的时代终于来了,又可以过在前朝那种整整人、骂骂人的舒服日子了。所以他们决定,重抄党争旧业。
陈名夏,江苏溧阳人,1601年出生,这个人是复社成员(所谓复社,大致相当于东林党的儿子,改良版东林党),1643年考中了全国第三名(探花),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怎么着也能混个副部级退休。不过不要紧,再那个年代,只要脸皮够厚,副部级?正部级也不是个事,而且还是有油水的正部级。
这哥们小时候刻苦学习,才华敏捷,爱好诗文,但是一个人的品行从来和文学修养不太挂钩,陈名夏的人品,那不是一般的差,那是相当的差。
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他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撤出北京之后,他又投奔南明。南明那帮人,对于他这样投降李自成的人是有看法的,一般都会给你一个头衔:“从逆”叛臣。这哥们眼看就要被抓起来,好在他在江南还有几个死党,死党送了个消息,他惊险地逃脱。
这个时候,陈名夏真的感觉到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容身之处。为了实现自己当官、当大官的理想,陈名夏同志果断地送上门,投降了清朝。清朝对送上门来的才子,自然是大喜过望,陈名夏仕途十分顺利,关键是这哥们的马屁拍的好,一投靠清朝就大胆劝说多尔衮篡位,虽然遭到拒绝拒绝,但是多尔衮看到这么忠心耿耿的人,心里那个乐啊,就把他提拔为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副部级)。从考上探花到当上副部级干部,陈名夏用了2年时间,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像坐了火箭。顺治五年(1648年),陈名夏有进一步当上了吏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正一品)。
在这么个好位置,陈名夏自然是干的风生水起。不过从陈名夏干的种种事情来看,这个人如果实在是菜鸟。这哥们能够上位,完全靠投机倒把。他的政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这家伙上位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由于他是南方人,自然南方人大受青睐,所以他们结成了“南党”,而作为元老,陈名夏自然成为“南党”领袖。但是由于这种结党水平实在太不上档次,以至于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你这是任人唯亲。
大家谁都是活了几十年的老江湖,你明目张胆这么干,我难道就不会么,谁怕谁啊。你搞个“南党”,那我就搞出个“北党”。
北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领袖人物就是冯铨。
比起陈名夏,冯铨的资格就老多了。而且他具有丰富的党争经验,陈名夏在他面前就是个小学生。他的党争光荣事迹我就不多介绍了,我只提一点,这人在大明朝就是个阉党份子,总的来说,这个人人品奇差,脸皮奇厚,相比陈名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指望这位仁兄有气节,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自然第一时间投降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这位积极投降的兄弟作为标本,给予特别优待。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