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大清兴衰录> 第68章 最后的反击——郑成功北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 最后的反击——郑成功北伐(1 / 2)

第68章最后的反击——郑成功北伐

顺治十六年(1658年)八月,就在清军分兵三路攻击西南,李定国应接不暇,节节败退,永历王朝危在旦夕的时候,为了挽救永历皇帝的危机、牵制清军进入云南的兵力,就算郑成功再怎么自私自利,在这种唇亡齿寒的关头,也容不得他见死不救。

在压力面前,郑成功和另一支抗清部队张煌言军联合起来。

张煌言,1620年生,浙江宁波人,汉族。1642年举人,时年22岁。相对于他的年龄和功名而言,张煌言在他这个年纪,应该说是相当出色的了,相信以张煌言的年纪和学识,30岁左右考个进士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不过历史不会给他机会,因为1644年,崇祯就已经上吊了。张煌言时年24岁。

不过大家不必为张煌言惋惜,历史将带领张煌言走上另外一条路。而在这条路上,张煌言将成为另外一个人,一个受后世仰望至今的人。

大家如果去过杭州,除了那白娘子和西施的美丽传说,还会听说“西湖三杰”的民族史诗。

第一杰是岳飞,岳飞是南宋的中兴名将,基本上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听说过岳飞,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他在1142年被害,后来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对于岳飞,后世评价:西湖能埋上岳飞的骨骸,是西湖的荣幸。岳飞文武双全,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传颂后世。

千古名将,唯此一人。

第二杰是一位本地人,明朝的著名人物于谦,作为一名文臣,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率领老弱残兵,保住了北京,在大明朝276年的基业中承上启下,堪称中兴名臣。

他含冤被明英宗处死后,埋在了西湖南山三台山脚下。后来被明英宗的儿子成化帝平反,万历皇帝进一步给他加谥。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奖,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杰,就是我们的主角——张煌言。

相比前两位,张煌言是个小人物,他的成就实在不能和岳飞、于谦相比,他也从来没想过能和这两位英雄并称,但是历史终究给出了它自己对张煌言的评价。

张煌言的起点,是从无耻的潞王将杭州拱手让给清军开始的。比起皇帝不爱惜自己的江山,大明的子民对自己的土地表现出了无限的眷恋。潞王投降的时候,在宁波的前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率众拒城抗清,而张煌言就在这时毅然报名从军。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从来不缺乏勇士。

后来鲁王监国,暂时没有条件搞科举。但26岁的张煌言被鲁王赐予“赐进士出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等职。

此后,由于鲁王和隆武互相牵制、抵消,不久,浙江方面抗清势力失败,鲁王南逃,从此过上了漂泊的生涯。再后来郑芝龙又降清,闽浙抗清局势继续恶化。张煌言仍坚持抗清事业,匆匆回鄞县老家拜别父亲,与妻儿辞行,表达以身许国、不再顾家的决心。

他第一次独挡一面是在1647年4月,任职右僉都御史的张煌言率领水军到崇明,可惜运气不好,遇到台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最后奇迹般逃出。后来,张煌言率领部队到上虞县平冈结寨防守,并一度联合其他义军对清军发动进攻,焚上虞、破新昌,逐渐成为浙东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帜。

在抗清形势一步步恶化之后,张煌言保护鲁王撤退到福建,主动与郑成功交好。为了抗清大局,张煌言主动劝说鲁王放弃名义,共同拥立永历皇帝。

后来张煌言和张名振屡次率领水军进入长江,震动大江两岸,一度扬威镇江金山。在执行关门打狗计划时,张煌言带领军队打到了南京燕子矶,可惜由于永历内部的问题,终告失败。

这一次,张煌言和郑成功再次联手,为挽救南明做自己最后的努力。

而得到张煌言辅助的郑成功,将成为第三个把清朝打哭了的人,也是最后一个。

1658年4月,郑成功见清军主力部队在西南,决定进行北伐。

郑成功的判断很正确,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克星。

中国有四不准:统计局、发改委、天气预报、专家的嘴。

郑成功遇到的克星就是天气问题。相比现在用卫星来预测,古代搞天气预测,要困难的多。如果你具备在关键时刻碰巧算准天气的本事,出将入相那都不是个事。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最后不光是成了丞相,简直成了中国两千年智慧的化身。

郑成功没有天气预报,自然只能靠经验(实际上和蒙的几率差不多),结果出师不利,在海上遇到了台风,在巨大的风浪中舰船实在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的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淹死的人就有八千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