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大清兴衰录> 第3章 亲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亲政(2 / 2)

关于皇权的问题,要从丞相这个职位开始讲起。皇帝也是人,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这个人就是丞相。如果把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大致相当于董事长,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经理。

大家知道,一个公司里,总经理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同理,丞相的权力也不小。所谓宰相门人七品官。

虽然丞相是给皇帝打工的,但是问题是,他们都是读书人,一般读了点书,而且能爬到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多少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且古代读书人,特别注重所谓的青史留名,虽然他是打工者,你要指望他完全听皇帝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巴不得你出点什么事情,他好给你提意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人混一辈子,总要有个盼头,大家都是当官的,自然物质享受不成问题,所以“流芳百世”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所以皇帝是很不喜欢丞相的,但是没办法,你要找人干活,你就得付出一点代价。

但是,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代,这个人是个超级劳动模范,他不需要人帮着干活,他就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所以丞相(总理)制度到朱元璋手上就算是终结了。但是朱元璋的子孙不是个个都像朱元璋一样拼命,所以明朝又搞出了一个叫内阁大学士的群体,排名第一的内阁大学士称为首辅,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基本上和丞相没什么区别。皇帝加几个内阁大学士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显然,宰相的存在,是可以限制皇帝的专制的。

到了清朝这个朝代,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议政王大王会议对于重大决策曾经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已经有意识地加强皇权。

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显然,如果光靠他本身的八旗制度,是不大管得好整个国家的。最方便的,就是延续明朝的制度。但是他们也不是照搬明朝的制度,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有满洲部族的私心处罚。

清初经过多尔衮的摄政导致皇权旁落,有清一代,皇帝对权力抓的是比较紧的。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注重自己手中的权力,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专制”,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像宰相这种不利于皇帝专制的东西,显然清朝皇帝是不会大发善心地设置的。朱元璋所希望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权利的这个事情,竟然在清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明朝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到了清朝,虽然也设立了大学士这个职位,但是性质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充其量相当于一个秘书处。

既然没人帮你打工,那么自然所有的事情就得靠你一个人干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只能一个人兼任。劳模也是被逼出来的啊。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在历史上,清王朝的皇帝大多数是比较勤政的,不是因为皇帝有多好,而是清朝的岗位设置的问题。在清朝之前,明朝有内阁,宋朝之前有宰相,唐朝是三省六部制度,很多事情不需要皇帝那么累,只要最终复议就可以了。但是在清朝,董事长和总经理由皇帝一个人全部兼任了。皇帝大权独揽,一言堂,所有的御史都是奴才,内阁大学士只不过就是秘书。如果皇帝不勤政国家就无法运转。

爱民如子的鬼话,大家听听也就是了。

毫无疑问,行使宰相职权的鳌拜的存在严重妨碍了皇帝的乾纲独断。(不过我必须说明的是,关于这一点,不能因为康熙英明就自动给他戴上主角光环,其实鳌拜最多也就是脑子比较古板,有很多意见和康熙不太一样。加上上了年纪,喜欢摆老资格,对小皇帝不太以为然。要说鳌拜谋反,这个纯属栽赃陷害。需要说明的是,康熙以后的清朝的皇帝其实也很明白,鳌拜,只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牺牲品。康熙死后,雍正很快给鳌拜平了反。)

当然鳌拜这个人本身,也绝对不是什么无缝的蛋。从之前的经历来看,这个人是个狠角色,也是个很有权力欲的角色,他不像索尼,打算混一天是一天。所以鳌拜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干出了不少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这样的事情,也干出了不少如圈地这样激化矛盾的事情。从执政思维看,这哥们属于保守派,但是从执政方式看,这哥们绝对属于喜欢硬来的激进派。清朝的文字狱扩大化,也是拜这哥们所赐,这哥们也因此成就了臭名昭著的名声。

本文由小说“”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