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莫洛再次干出了一个很脑残很无耻的行为,而这个行为,最终要了他的命。
为了重新攻击四川,莫洛下令所有资源重新分配,从王辅臣那里抽调了2000匹好马。
对于抽马这件事,王辅臣还真没有意见。战争期间,资源重组是很正常的事,谁更需要就归谁,这个无所谓,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所谓了。
资源重新分配后,莫洛下令:命王辅臣指挥所部兵马,出征四川。王辅臣很高心,心想终于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一看见发给自己的军需物资,立马就傻了。
拿走的是2000匹骏马,还回来的2000匹也能算是“马”,大部分都是骡子和驴,能算马的也都骨瘦如材,连站起来都费劲。
王辅臣看到莫洛明显就是有意的,所以他懒得理会莫洛的命令。
王辅臣不去惹莫洛,莫洛过来惹王辅臣了,十二月初一,他亲自带兵过来督促王辅臣出战。
莫洛的亲军全部骑着高头大马,一看到王辅臣菌种的小驴瘦马就“嘎嘎”的笑,汉人知道这分明是你们搞的鬼,还在这里得了便宜卖乖,双反看谁都不顺眼,就开始对骂,进而开始动手,最后打起了群架。
一开始还是小范围的冲突,初四,彻底爆发了,王辅臣的军队自发组织游行,他们包围了莫洛的大营,愤怒的嚷嚷着要莫洛还钱,还马,还尊严。
既然老大说话了,手下官兵也没客气,一时间莫洛的亲兵全拔出刀冲出大营,冲向王辅臣的军队。汉人没想到满人真敢动手,有跑慢的被砍伤,还有自相践踏受伤的,全都四散而逃。
看着汉人逃跑的样子,满洲士兵哈哈大笑道:“汉人就是懦弱的动物,一打就跑,他们永远不是满人的对手。”
消息传到了王辅臣那里,王辅臣听了之后很生气,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王辅臣亲自率军攻击莫洛,莫洛一时猝不及防,愤怒的汉军已经冲昏了头,他们逢人就杀,见人就宰,根本就不计后果,可怜的莫洛被流弹击中咽喉,当场就挂了。
莫洛自持有上层人物的支持,拽的跟个二五八万一样,他终于尝到了后果。活该!他的死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欺人太甚。
莫洛挂了,王辅臣傻眼了。
莫洛对王辅臣那绝对是故意的,但是王辅臣对莫洛的这件事情,纯属意外。他没想到会把莫洛打死。干掉了国家一品大员,康熙御赐的钦差,意味着什么,相信王辅臣非常清楚。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反都不行了。由于在甘肃和陕西,莫洛歧视汉族的名声实在太坏,除了张勇,大部分的汉军都响应了王辅臣。很快陕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归附了王辅臣。真是一颗石头激起千层浪啊!
王辅臣在宁羌造反的消息,对两个人简直像晴天霹雳一样,让吴三桂喜出望外,也让康熙震惊得找不着北。
吴三桂简直不敢不相信这是真的,经过多方取证,确定无疑后,他才相信有时候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所以吴三桂立刻下令,给王辅臣银两20万两,封他为“陕东将军。”又命令王屏藩迅速出兵,占领汉中,夺取风县栈道,进军陇右。
而康熙也迅速作出决定,这个决定显示了他宽大的胸襟,我以为,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虽然他才不过才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表现出的宏伟的胸襟,极大的耐心,包容的气量全都是一流的。他知道现在事情已经发生,追究莫洛的死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要把王辅臣争取回来。
所以他没有为难在北京的王辅臣的儿子,而是派王辅臣的儿子亲自带着康熙的书信来找王辅臣,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
面对这两边的拉拢,王辅臣十分犹豫,一方面自己已经做出了造反的举动,吴三桂也非常有诚意,另一方面康熙居然既往不咎,还放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很纠结,因此他也做出了一个十分脑残的决定:两不相帮。他烧毁了风县栈道,成功阻止了吴三桂军进入陕西,同时他也没有归顺康熙,王辅臣的意思似乎是准备看两边谁能打得赢就帮谁。
大哥,你反都反了,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你到底怎么想的!i服了you。
不管怎么说,王辅臣本来是平叛的部队,现在就算两不相帮,对于吴三桂也是天大的好消息,所以吴三桂可谓声势大振,春风得意。造反工作进行到现在,似乎一切有利因素都指向了吴三桂。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