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巨大的舆图,悬挂在政事堂内,上面绘制着黄河下游地区的草图,但和常见的草图不同,这张图上都是许多闭合的圈状图案。
配合插着大量彩旗的几块沙盘,此刻,工部官员向天子及宰执们陈述大概的泄洪区在何处。
泄洪即排泄洪水,是个治水术语,一般指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导致堰坝(水库大坝)超水位,为避免水漫洪溢,或堰坝溃塌而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个时候就要开闸向下游地区排水。
同理,当黄河发生大水灾时,为了保住某个河段周边地区不受洪水侵袭,必须依靠别的地区分流洪水,以牺牲这些地区为代价,保住重要地区。
此即为丢兵保帅,这些被牺牲的地区,就是泄洪区。
虽然黄河流域水利工程规模很大,但谁也不能保证各地黄河大堤都能将急剧上涨的水位挡住,一旦水位超过极限,与其大家一起倒霉,不如牺牲一些地方,保其他地区平安。
这就涉及到泄洪区的划定,届时这些地区将会变成一片汪洋,建筑受损甚至被摧毁,而农田也随之淹没。
被洪水淹没的农田,可能接下来数年都恢复不了,导致农业生产大受影响。
从明德元年起,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在工部的统一规划下,按照一个整体来建设的,所以,泄洪区也是提前规划好的。
这些泄洪区,不是随意划定,而是根据现场勘查结果,综合史料,经过认真比对、讨论,最后才确定。
随着今年爆发大水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宰执们必须知道这些泄洪区的情况,然后尽早做布置,疏散泄洪区的百姓。
不疏散不行,明知道这些地区会被洪水淹没,却任由百姓在原地生活而不作为,到时候洪水铺天盖地而来,生灵涂炭,这就是作孽。
可是,万一事态没有严重到必须开闸泄洪的时候,就提前把泄洪区的百姓疏散走了,就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抗洪时没有充足的劳力征调,本来不会垮塌的河堤垮了,这责任算谁的?
对此,工部当然有“预案”,那就是在泄洪区进行勘察,测量各地的“等高线”,标定出“海拔较高”的地区,作为各地百姓的避难营地地址。
为什么说是“海拔较高”而不是“地势较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
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各地区地势的高低是相对而言,若要从全局来判断某几个地区之间的地势高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统一的参照物,那就是海平面。
水往低处流,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淮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此即海纳百川,说明海的“地势”是最低的。
那么,以海平面为统一参照物,在各地测出来的“海拔高度”,对于从全局来判断黄河中下游流域哪里“高”、哪里“低”,是很有帮助的。
自明德元年来,工部的勘测队伍,走遍河南、河北,将黄河中下游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流域的地区进行了“摸底”,初步将各地的海拔高度测量出来,并且绘制了“等高线”。
等高线,就是某个地区海拔高度相同的区域,用闭合的线连起来,这种线就是等高线,宛若树的年轮一般。
有了这种等高线地图,人们可以轻易判断出大片区域内,其中哪几个地区的地势(海拔)较高,真的发生大洪水,人们到了这个地区避难就会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