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初九。
高阳公主终查得李治与武昭之事,更窃以此事为大喜,秘告与吴王。
吴王惊,因爱眷李治故,厉令高阳不得泄此事。
高阳不惧诸人,唯怯于李恪,遂依其意。
然不意此事竟为身侧荆王府所派密探得知,报与荆王。荆王大喜,遂着人必得取李治与武昭私情之证,以求弹劾当朝太子。
此事一发,李治同母兄长濮王李泰、其舅长孙无忌皆知,急忙设计,力保李治。
长孙无忌久恨高阳养母淑妃,又因其诸般所为皆针对李治,意有图谋,遂着密告太宗,道高阳与玄奘高徒辩机有染,且荆王元景亦于其中引秽。
太宗闻之大怒,竟一朝病而不起。
另有李泰闻此事,乃设计伪造元景引高阳与辩机私会之亲笔书信,着其早年打入荆王府之密探兰若置于荆王府,又有长孙无忌私以李治之安危故,着人暗入高阳公主府,窃得高阳早年得赐于太宗之金宝神枕,私入大慈恩寺,藏与辩机所居之处。
又特使御史着查大慈恩寺文德皇后生前宝衣失窃案之时,于辩机处发得神枕,乃坐实高阳公主与辩机有私之事,震慑荆王,竟不再动之。
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初十。
太宗闻得密报,竟怒恨交集,因有愧于房玄龄之故,着令,密除辩机。
高阳本无辜,乃因太宗笃信其有私与僧,又入内求辩于太宗时,被太宗以其母不德,引她失足之言激之,怨怒交集之下,竟自认确与辩机有私,欲激太宗,谁知竟将太宗气至昏迷。
诸臣得讯入内,乃皆怨对高阳。
高阳心中本有愧有愁有惊有怨,遂出离太宗寝殿,后因一时不查,竟将近身之宝玉遗于太宗殿中,急回而取之。不料竟窃闻得太宗身侧一小侍私与太宗近侍明安道其并非太宗亲生,一时震惊茫然,尔后暗中始信,此必为太宗不喜自己之真正原因。
怨恨已极,却再不曾将明安斥退那造谣小侍之言听入耳中。
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
去岁至春大旱,今日始雨。
太宗欢喜,乃强撑病体至显道门外祭天,更大赦天下。
雨水气寒,太宗乃再度高烧不止。
李治忧心忡忡,乃急着人速寻得孙思邈入内。
然遍寻不至。
……
是夜。
太极宫。
甘露殿。
太宗闻得王德来报,急忙挣扎起身。
来者急道:
“陛下不必劳动。”
太宗闻言,这才微微松了身子,长吁了口气,着王德守在殿外,不得任何人出入之后,才对着来者淡淡一笑道:
“大方师如此深夜前来……
想必……朕的身子,不会大好了。”
来人——正是袁天罡——轻轻长叹一声,取下腰间玉佩复还与太宗道:
“天罡本意,是想着能替陛下守着些的……结果终究还是守不到。”
“无妨,朕这一生,也枉杀了不少人……早知会有这般结果。”
太宗却是很平静地看着他:
“不过朕还是想知道,朕还有多少时光可用?”
袁天罡看了看太宗的脸色,终究还是说了一句:
“陛下比天罡更清楚。”
太宗脸色微微一白,颤声道:
“难道当真过不得这个年了?”
袁天罡沉默不语。
太宗目光中,一时现出些失望,然后又想了一想,终究自己笑了起来:
“想不到朕到底还是怕死的……当真是可笑。无忧去时,朕还觉得活着了无趣味。可当真到了这个关节上……
还是想着能多些时日。”
太宗长叹一声,又慢慢平了平心情道:
“道长尽管直言罢……朕还有多长时间?”
天罡见他再问,知道多瞒无益,便轻声道:
“多不过三个月。”
太宗心中又是一沉:
“天命如此?”
天罡看着太宗的容色,轻轻道:
“陛下心中清楚,这并非天命。却是人为。”
太宗咬了咬牙,良久才叹道:
“的确是人为……若非朕自己不听劝谏,硬要服什么长生丹……想必,总还有十年好日子……也罢。自作自受。只是朕现下,却是舍不得稚奴那孩子……
大方师可还记得,当初长安城门外,大方师对朕的诺言?”
袁天罡点头,轻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