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若是可能,治郎若能将弘儿易为渤海郡王,媚娘便已是大满足了。”
李治皱眉,好一会儿才轻道:
“你要我将弘儿折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若非我知你真心,只怕便要觉得你狠心了。
媚娘,你这般做,可曾想过弘儿将来,会不会恨你?”
媚娘垂眸,半晌才轻道:
“孩子还小,自然有的是机会与时间,教他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媚娘所愿,唯治郎与弘儿平安而已。
这些年,太极宫里风风雨雨十几载……
治郎,难道你真的希望,弘儿将来走上你的后步,也如你一般辛苦么?”
李治沉默,半晌才轻道:
“你说得也有理。
可是媚娘,你当知晓,身为我与你的孩儿,便是你再如何不愿意,弘儿早晚也会被逼着走上这条路的。
为何不趁现在,好生调教了他,叫他知道如何自保呢?”
媚娘抬眼,看着李治:
“治郎何出此言?
难道治郎想说,元舅公他们,竟会答应叫弘儿取代忠儿?!
治郎,你这话,当真是不该说的!”
李治沉默,半晌才轻道:
“忠儿的心性觉慧如何,你也是看着的。
舅舅此时未曾发现弘儿过人倒也罢了。
若是舅舅发现了……
只怕他……”
媚娘想像着,突然心里没来由一慌,断然戴口道:
“他不会发现的……
媚娘不会教他发现的……”
李治抱着媚娘,感觉着她僵硬的身体,咬咬牙,心中暗叹一声,终究还是不忍心开口,叫她失望:
尽管他很清楚,媚娘这番宣言,只能叫她自己心安而已——
毕竟自古以来,举凡帝王之家,但有中宫之子聪慧者,必为群臣所拥戴,而立为储。
哪怕,这个中宫之子的母后,并非朝臣所喜爱,甚至是厌恶的一位皇后也是如此。
只因此关乎天理大伦,关于江山社稷……
比起只是承嗣子,其生母本来的出身就极为低寒,其嗣母王皇后又是那般不得良教,以至东宫诸事行在朝臣们眼中都只勉强算得中庸的皇长子李忠来,李弘生母虽为两朝之侍,却究竟是清白之身入宫,且其父为开国功臣的身份,无论如何也是抹不掉一个国公号的上等贵家。
最重要的是……
李治看着渐渐星眸迷离,朦朦欲睡的媚娘,伸手搂了她在怀中,悄无声息地叹了一口气在心:
媚娘……
虽则媚娘不为诸臣所喜,可她的行事手段,她的机慧气度,已然是于无形之中教她的敌手,对她心存不满的人都颇为心折。
这样的她,和自己用心调教,又这般聪慧的弘儿……
又是那般奇巧的出身,又是如此得承自己母后长孙氏的遗恩……
怎么可能会不被朝臣所悦,进而奉为太子?
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从媚娘怀有弘儿之初,他便隐有所觉。
而在弘儿满月宴臣之时,李治便从舅舅长孙无忌的眼光中,看得分明。
所以……
他下意识地将媚娘再往怀中搂一搂,摇头轻叹:
“……所以啊媚娘,我才会给孩子起这样一个名字……
媚娘,当这孩子孕于你腹中之时……
他便注定,要成为一国之君,大唐之主,我的唯一后继之人了……
你……
是真的不明白,还是不愿意去明白呢?”
喃喃地,他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追问着怀中,那个在睡梦中依然紧皱眉头,不得安乐的娇妻。
……
唐永徽五年四月初。
因大食与波斯之战事,颇有波及唐边境,京中太尉长孙无忌等臣微忧,乃着车马而具万年宫,请李治准增兵边境,助波斯之战,以防有扰。
李治闻言,初颇动容,后得知波斯王伊嗣侯已为大食所杀,其子卑路斯因先前求李治恩准赐兵相助不得回信,竟乃径奔吐火罗而去。
便舒眉微言诸臣道:
“此事无妨,父去子存,且有吐火罗,大食此番,必难成事。
况波斯一域,于我大唐远矣,若我军出兵相助,恐成后患,且观虎斗耳。”
诸臣颇有异议,奈何李治定旨,无奈得受李治旨,诸臣乃侍居万年宫中,只待前方英国公消息。
三日后,英国公传信,告卑路斯乃求告吐火罗出兵成事等诸番,竟皆如李治所言,诸臣心中纳罕,乃同私议不休。
李治得闻,乃召诸臣正告曰:
“此番之事,初看似我大唐必得出兵相助,实则细思便知其事:
且不论大食波斯尽皆路途过远,非我大唐雄师可凭军志而至之地,单只论卑路斯此番求于我大唐而将近若距尺之吐火罗抛诸一边,便知其中必有文章。
想来吐火罗野心颇大,有意与大食相抗,此番卑路斯若求于他们,自得佳由。
我大唐距波斯大食如此之远,若贸然出师,岂非教吐火罗怨怼?
朕心所思无他,唯期海内兄弟,虽需皆臣服我大唐,却也可在大唐治下,可尽得一份羹耳。
与人以安制,更当与人以财食,此方为治理下国之上策也。”
众臣闻之,心下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