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国色江山> 【297】 祸起萧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7】 祸起萧墙(1 / 2)

耶律宏齐已感到中原的事,不好治理,听从萧翰的建议,派出杜威,李守贞等汉官回原任地方管治。? ? 但人虽派了去,乱事却越来越多,弄得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本来已经想回上京的了,今见有萧太后令,便来个顺水推舟,决意北归。当即把萧翰,赫哲,宝力格,那日图等几个心腹召来,告知此事。经一番商议后,次日早朝,便向朝臣宣告:因思念太后,决定明日北归上京。

当下有汉臣奏道:“主上新登大位,正宜征服四隅,统一江山,威加海内。皇上既是思念太后,不若迎太后銮驾前来汴梁,更可朝夕侍奉。”

耶律宏齐笑道:“尔等如何得知,俺家太后在上京,尤如千年古柏,根盘叶茂,享万年之基业,岂能轻易移动?朕意已决,尔等不必劝留。”

接着,便宣告耶律兀欲帅本部人马护驾北归,又派快马传信邺都,命赵延寿立即集结人马待命,同返上京。还点了一批汉官及后宫妃嫔美女随驾同行。委萧翰为汴梁留守,宝力格,那日图,赫哲等仍留汴梁以助萧翰。就定明日辰时启程……

那些后宫佳丽听说要去上京,都吓得哭哭啼啼,如丧考妣。一些汉官不愿去的,纷纷东躲西藏。耶律宏齐大怒,下令封城搜捕,搜出者就地斩……,大队人马次日依时起程。

却说那赵延寿见耶律宏齐自己当了皇帝,连讨他封个皇太子也不答应,甚至连自己要求的“大丞相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两个官职也涂掉,知道石晋已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已不但不再被重用,而且是疑忌日增,本来打算把邺都一带的小股兵马收集起来,好扩大地盘,充实力量。

谁知出师不利,一开始在大名就打了个小小的败仗,便重新整顿一番,想着下一步的行动。不料汴梁传来消息,耶律宏齐摆驾北归,杀了一批不愿去上京的大臣。又传令到邺都,命自己同返上京。不禁大吃一惊。

却说多年之前,耶律宏齐本来是答应让父亲赵德光当皇帝的,可是后来却给郭无为当了。赵德光满肚子委屈,郁郁不乐。耶律宏齐知他心怀怨恨,恐他作乱,因此,在郭无为当皇帝这十多年时间里,赵氏父子在辽邦都是无职无权,过着半拘禁的日子,赵德光也因此郁闷而死。后来石重贵叛辽,耶律宏齐兴兵讨伐,又用得着赵延寿了,起用他带兵打先锋,又答应了灭了石晋就让他当中原的皇帝。

赵延寿记忆犹新。当年父子叛唐降辽时,耶律宏齐是亲口答应让他父亲当皇帝的。可是,后来见郭无为跟王越打了起来,形势比他父子更有利用价值。因为赵德光求耶律宏齐扶助他

当皇帝的条件是:“立国之后,永为友邦,互不侵犯。”但郭无为的条件是:“奉耶律宏齐为父,自己做儿子,自称儿皇帝。还奉送幽,云十二州,年年贡帛三十万匹。”试想:让你姓赵的当皇帝,你只称我是个友邦,让姓石的当皇帝,我却成了个父邦了。因此,耶律宏齐就把这个皇帝给郭无为当了。

父亲是因受骗气愤,郁闷而死。自己如今处境与父亲当年如出一辙,这个当不能再上了,因此,打定主意,不去上京。立即把军队撤离邺都,全力攻打大名,一来避开大路让耶律宏齐过去,料定他急于赶回上京,必不会来大名府找自己。二来拿下大名府也可扩大自己的地盘,也是一份功劳,不算是越轨行为。因此,趁传令差使还未来到邺都之前,连夜把部队开跑了。

再说那耶律宏齐离家南下已是多时,在汴梁待得也十分厌烦,此时未免是归心似箭,一路上有兀欲陪伴,说说笑笑,只觉得比住在宫庭之中,更觉快活写意。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了黄河,逶迤走了半天,在延津驻了下来。耶律兀欲打前站,早已把穹庐支撑妥贴。待耶律宏齐御驾后队到来时,天已近晚。兀欲命羽林卫队作架设御营,又忙把耶律宏齐先迎到的自己穹庐里歇息。

那耶律宏齐在汴梁待了一段时间,一来是朝政操劳,二来是酒色伤泄,走了这一天,竟累得不行了。因见耶律兀欲在那里咋咋呼呼,里外操劳,叹道:“孤王只走了这一天路程,这里却累得不想动弹。你比孤王小了这几年,身版却如此硬朗……”

耶律兀欲笑道:“叔皇哪里的话呢?这是多谢太后疼爱,怜惜小侄来回奔跑,就把下面刚刚上贡的两支长白山千年山参赏了小侄……”

耶律宏齐听了,嚷道:“混帐的兔崽子,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拿来孤家用用!”

耶律兀欲敲着脑袋说:“该死!该死!一忙就糊涂了呢……”回头喝令亲兵:“快把爷的参汤端出来给皇上喝。”

亲兵们听了,忙从帐后端出一盅参汤,呈送上来。耶律宏齐接过,一仰,一口气喝尽。连说:“好参汤!好参汤!兀欲,你看,他们说中原有什么什么的好东西,我看他们就没有咱们长白山这样好的野山参。咱们这参可是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呢。”

兀欲忙接着说:“这是太后所赐,叔皇喝了,更是百病不侵,万寿无疆呢。”

叔侄二人正说话时,忽报派往邺都传令的使臣,有急事报告。耶律宏齐听了,便命传进帐来。原来这使臣是日前从汴梁派往邺都命赵延寿集结待命,同返上京的。谁知邺都余下只有百

十余伤兵病兵,也不知赵延寿大队人马去了那里,故急急忙忙回来报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