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铁血宏图> 第679章 师徒两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9章 师徒两人(1 / 2)

开宏六年的帝都,完全笼罩在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在战争爆发的第三个年头里,国人似乎已经适应了战争,同样适应了战争给中国带的变化,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开疆拓土所带来的“盛世天朝”的感觉之中。又一次帝国陆军占领了英属北美的重大胜利已传遍帝都,传遍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平素看起来的沉寂儒雅的人们,面对这样的胜利,又一次拥上街头、再一次为军队的胜利而欢呼着。城市、街道、广场以及公园,到处都是一片人潮涌动的模样,国旗更是在人群中飘扬着。对于国人来说,这样的祝捷游行在过去是陌生的,但是在战争爆发之后,荣民协会以及其它各种民间团体便开始组织的祝捷游行,从那时起,百姓们就像凑热闹似的总喜欢参与其中,对于爱看热闹的国人来说,这种祝捷游行无疑是极受欢迎的,而在这种有组织的游行之中,每一个人都很容易找到某种心理上的契合点,进而主动的融入其中,并受到集群的影响,进而沉浸于这种爱国的狂潮之中。环境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充斥着爱国主敲锣打鼓游行之中,让国家强盛的使命感一下子被灌输到每个人的身上,使人们的情操得到了升华,生命获得了新的意义。当数以万计的人们唱着那些庄严的歌曲时,所有人都感到与这个集体融在一起了。在这一刻,人们可以为祖国去死。没有人会怀疑,没有人会去质疑。而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内心的骄傲感,这是过去数百年间,从未曾有过的那种骄傲感、使命感。此时这种在国家机器的刻意引导下产生的种族、国家的优越意识,已使整个国家上下都陷入一种对战争的疯狂崇尚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相信,这场战争是正义的,是中国为了“不受西洋人欺侮实施的自卫之战”,是维护尊严与荣誉的战争,为了胜利他们投入了惊人的热情。当然,回报也是惊人的!有关殖民地的富庶与肥沃总是不断的出现在报纸上,通过这祝捷游行,殖民地的富庶第一次深入人心,使得人们愿意主动的离开祖地的,前往未知但却非常富庶的殖民地,在那里开始他们的新生。每个人都有战争中受益!农民得到他们的需要的土地、商人得到了市场与原料,军人得到了财富与荣誉,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自然不可避免的沉浸于这场战争狂热之中。而一位正在帝都的法国记者目睹着眼前的景像时,面对一场场盛大的祝捷游行时,在惊愕之余他在发回国内的报道中写道:“那些性格温和的中国人只知顺从,而不知反抗,相比于欧洲各国民众,他们的国家意识极强,也许是因为历史上被鞑靼人殖民的关系,其民族自尊心更是敏感至极,任何轻微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这个国家做出激烈的反应。这样的国家是最危险的,他们随时会在任何地方干出令人意料不到的疯狂事情,就像其在巴拿马的科隆。法兰西绝不能对中掉以轻心……”

从城外皇村别墅中返回帝都城区后,李鸿章没顾得上回家,便径直让车夫向帝国殖民地部赶去。一路上,街道上那些欢呼胜利的人潮已影响到了交通,这令他十分厌烦。

从心里说,他对外面这些看似狂热的普通民众,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屑一顾,尽管他会感叹民心可用,可他同样也知道,这民心是什么。

民心是世间最复杂的东西,今天,他们为了胜利而欢呼,明天,他们就会因为失败,而质疑政府,对于他来说,在潜意识之中,李鸿章并不赞同这种对民心的操纵。

玩火者终自焚!

现在陛下可以轻车熟路的操纵民心,借助这种方式团体国内的民众,让国人在胜利中骄傲、欢呼,可,当民众习惯了这种集体性的游行的时候,他们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表达他们的要求时,那么,将来,他们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诉愿。

到那时,又该如何阻挡他们呢?

而身处帝国中枢的上层,李鸿章很清楚,看似如一池春水似的帝国中枢,实际上并没有外界眼中的那么平静,尽管这些年通过对两江、两广等地的官员的晋升,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湖广系的一家独大。但是李鸿章最能体会现在朝廷中枢所面临的矛盾和永无休止的争吵。

月前现任的总理大臣张亮基向陛下请辞后,各方势力都把眼睛盯上了总理大臣一职,这总理大臣就是过去的宰相!

左宗棠、胡林翼……一个个名字在李鸿章的脑海中闪动着,他甚至相信,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原因,恐怕恩师也有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人选……

派系!

地域之见一直影响着中华朝,几乎从中华朝成立的那天起,就从没有摆脱过这一切阴影。

想起这些,李鸿章就有些头痛,尤其是作为殖民地部尚书,他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他的权力甚至不逊于宰相。因为殖民地部有权向陛下的推荐殖民地总督,并且任命殖民地官员。

几年前,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殖民地。“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而现在的中国同样也是如此,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以及北美。

“现在中华帝国已经步入了鼎盛时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5亿人——也就是全球人口的约二分之一——都是中华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4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报纸上的言语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却充分表明了一点。在过去的两年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的帝国,而这个帝国60%的土地都是殖民地!

作为殖民地部尚书的李鸿章,无疑也就成为各部之中权力最大的尚书。也正因如此,地域之争,同样也把他卷入其中,甚至不得脱身。

每一个殖民地的总督人选,他都需要经过再三的考虑,首先要考虑到平衡,其次要才能考虑到他们的能力,可即便如此,在他的桌面上,永远摆放着成堆的文件,等待着他批阅,等待着他做出决定。

这不是最让他头痛的,地域之争所引起的争持,即便是在殖民地也无法得到平衡,在殖民地除了总督的人选之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很多利益,移民的安置,当然,更重要是企业进入殖民地后在殖民地产生的竞争,这些企业各有各有靠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依靠地域、乡谊维系着这一切。

甚至就是李鸿章自己,同样也是徽商的靠山,尽管“发匪”对徽商造成了非常大打击,但是现在徽商仍然迅速崛起了,尤其是通过对淮南煤矿等厂矿的投资,使得他们垄断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煤炭供应,这使得徽商得以重新崛起,有了在殖民地与其它地域商人竞争的资本。

而李鸿章正是徽商集团最大的靠山,而他也总会照顾一下同乡,当然他知道,陛下同样也准许他这么做,因为陛下并不希望一家独大,无论是中枢,亦或是经济,都需要平衡。

甚至在当初创办淮南煤矿时,陛下就刻意关照过徽商,这是一种经济上的平衡。同样也是帝国之道,只有通过这种地域上的平衡,在财力上、权力上的平衡,才能达到国家的稳定。

而对于作臣子的李鸿章来说揣摩到了圣心的情况下,他就需要遵从陛下的想法去办一些事情,所以在很多时候,得罪人的事情,往往都是由他去处理,就像他把缅甸的油田指定交给一个北直隶的商人开采,这是因为北方商人在国内的力量最为薄弱,所以需要适当的扶持。

为此,李鸿章没少被报纸讽刺——现在没有了言官,官员们不需要再考虑言官的掣肘,但是报纸反倒变成了另一个言官,报纸在监督的着官员。那些商人们同样通过报纸对一些官员的施政大加指责,这,甚至受到法律的保护!

“下次,一定要让他们多办几家报纸!绝不能让那些湖北人、广东人掌握所有的报社……”

心底这么嘀咕着,李鸿章已经想到了处理报纸的办法——办报!通过办更多的报纸,在报纸上与对手打擂台。

但真正令他头疼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件事,真正让他头痛的是——就在两天前,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块豆腐大小的文章,在文章里提到殖民地部这几年的功绩显著,言里言外只有一个意思——推荐他做总理大臣!

做宰相!

尽管这同样也是李鸿章所渴望的,但是,现在面对这篇报道,一向稳重的李鸿沟一时有些慌乱,他感到一场狂风暴雨正向他铺天盖地地袭来。

因为对于李鸿章来说,他觉得自己的资历还不够,如果再过几年的话……他定会当仁不让,但是现在,肯定不行!

“这到底是谁的主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