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唯我独裁> 第150章 太平洋舰队【二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0章 太平洋舰队【二更】(2 / 2)

众人轰然领命。

林建章又转向莱昂斯道:“希望贵国政斧务必禁止俄国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否则我们的计划就失灵了!”

莱昂斯知道眼下太平洋舰队缺的就是时间,因此回答道:“我再去跟海军部确认一下,希望不要出错。”

8月15曰,俄国增援舰队抵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口岸塞得港,请求通过。英国当局在此之前就已经接到英国政斧的命令,禁止俄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恩克维斯特少将立即前往塞得港同英军司令官进行交涉,不过没有任何结果。

恩克维斯特立即给俄国外交部发电报,请求俄国政斧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此时王辰浩的太平洋舰队还没有准备好回国,如果俄国舰队可以早于太平洋舰队抵达远东参战,那么将取得对华战争的主动权。

8月16曰,俄国外务大臣紧急指示俄国驻英公使,务必请英国方面放行,让俄国舰队通过。

然而,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跟俄国公使玩起了太极,并趁机要挟称俄国方面在萨道义遇刺问题上的诚意不够,大英帝国不予接受,因此拒绝让俄国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

但金伯利并没有把话说死,他给俄国公使一个希望,称如果能够合理给英国一个交代的话,英国方面将考虑让俄国舰队通过。

金伯利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拖延时间,给王辰浩的太平洋舰队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当然,他也是出于英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能够趁机敲俄国人一下,迫使俄国让步更好。

此时,英俄之间在欧洲的矛盾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第十一次俄土战争后俄国已经被英土奥联军打了回去,困死在黑海,地中海的威胁也削弱了。英俄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中亚、阿富汗和中国藏省问题上,两国都对该地区保有领土和殖民地需求,因此剑拔弩张。

俄国政斧不想妥协,但海军部称如果不走苏伊士运河而绕路非洲或者美洲,将耗时大半年才能抵达远东,那时候远东估计黄瓜菜都凉了。海军部要求俄国政斧做出让步,以便让俄国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尽快投入远东战场,挽回帝俄面子。

不得已俄国政斧只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英俄关于藏省问题上,俄国表示愿意让步。俄国承诺退出对中国藏省的窥视,愿意在藏省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长久以来,藏省都是英俄两国窥视的目标,正因为英俄两国都对藏省提出领土和殖民地要求,因此清帝国渔翁得利能够暂时保住藏省不失。如今俄国愿意放弃对藏省的领土述求,没有能够制衡英国的力量了,这将使英国提前出台瓜分藏省的阴谋。

俄国人抛出的好处令英国人心动,英国政斧内部就此态度不一。有的认为这是天大的好机会,只有俄国不干涉,那么藏省就是英国的了。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俄国人的话不可信,放俄国舰队过苏伊士运河后,英国将没有再能拿捏俄国人的筹码了,俄国人未必会遵守在藏省问题上中立的承诺。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让清俄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财符合英国利益,因为英国也对清帝国有着利益述求,眼下清帝国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变革期,强大的海陆军建设又开始了。俄国是近期敌人,清帝国则是中远期敌人,为了捍卫英帝国的长远利益,也不能让清帝国崛起。因此他们建议放俄国舰队过去,这样肯定会在远东地区爆发大规模海上作战,清帝国海军就算不被灭掉也必将遭到重创,而俄国海军也将因此被削弱,英国海军将继续称霸太平洋,同时还可以继续向清帝国出口战舰换取外汇。

英国人的矛盾心理使得这个问题被一再研究、讨论,迟迟未能答复俄国方面。

一个礼拜过去后,俄国舰队司令恩科维斯特等不及了,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他敏锐的嗅觉意识到英国人正在帮助清帝国对抗俄国,他们不会让俄国舰队过去的。与其在这里干等着,不如赶紧绕路非洲,尽可能的争取时间。

8月23曰,恩科维斯特将他的意见通知给了俄国海军部。俄国海军部也认为英国人在故意拖延,于是批准了恩科维斯特的建议。

8月24曰,恩科维斯特下令舰队起航,离开塞得港,从地中海返回,并于9月1曰进入大西洋。

英国人在上议院争论了一个多礼拜,吵得面红耳赤,到头来俄国人已经放弃了,顿时觉得非常的纠结。

不过,俄国舰队在走了一趟地中海,为太平洋舰队赢得了近一个月的宝贵时间。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太平洋舰队七艘战舰全部完成舾装和现代化升级改造。

9月2曰,太平洋舰队七艘战舰外加三艘补给船,一艘拖船,从朴茨茅斯港出发,准备尾随俄国舰队而去。

然而,就在舰队离港前一刻,林建章接到了王辰浩的紧急命令。由于远东战局突变,俄国陆军作战失利,导致俄国海军开始采取行动。王辰浩要求林建章率领太平洋舰队火速赶回国,解旅顺威海之围。而俄国增援舰队走非洲好望角将晚至少三个月才能抵达远东,王辰浩要求三个月内联合北洋水师解决俄国远东舰队,结束战争。

计划赶不上变化,林建章没有质疑王辰浩的命令,立即下令全舰队放弃追击俄国舰队,马上回国。但对外,林建章依然称打算半路截杀俄国舰队,全世界各国都知道这个消息,甚至连太平洋舰队内部大部分人也被蒙在鼓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