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刺明> 第706章 朕是皇帝,没有人比朕更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6章 朕是皇帝,没有人比朕更强!(1 / 2)

三月初三的整个上午,崇祯都没有离开过乾清宫。

以前,这个时候,他一般是努力批阅着各种文书,尽管这些文书只能令他增加烦恼,没有丝毫的乐趣。入眼都是不好的消息,不是要钱就是要粮,不是城镇被攻破,就是军民被屠戮。什么样的消息都有,就是没有报捷的喜讯。

在批阅文书之余,他还要的愁眉不展地思考问题。明国现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什么方面都是百病丛生。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想要让钱粮增加,就要让全国平定下来,发展生产,就要消灭鞑子和流贼。然而,消灭鞑子和流贼,需要大笔的钱粮。这仿佛已经是牛角尖,钻到了最里面,出不来了。

困倦时候,崇祯会叫太监王承恩把奏疏或塘报读给他听。偶尔间,崇祯还会要王承恩讲述一些从坊间听来的奇闻乐事,比如说谁家的公鸡居然下蛋了,又或者是谁家的母鸡,居然同时下了两个蛋。甚至,坊间的一些杂七杂八的芝麻绿豆的小事,崇祯也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今天,崇祯一点听故事的心思都没有。

高起潜的战败,他已经知道。这样的大事,就算高起潜试图隐瞒,东厂和锦衣卫,也会在第一时间里,将情况报告上来。东厂和锦衣卫的报告,都显示辽东军团遭受惨重了的损失。有两个县城被鞑子攻破,里面死亡的军民,可能有几万人。辽东军团自己的损失,也在万人以上。

兵部递交的奏章认为,辽东军团的失败,完全是由于被动的防御造成的。辽东军团的六万人,分成了多处,驻防在不同的城镇里面,疏忽了对鞑子的监视,结果遭受到了鞑子的突然袭击,其他各部援救不及,最终早就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兵部的奏章,没有提到高起潜的责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高起潜要负主要的责任。

很显然,高起潜太大意了。他以为鞑子的主要兵力,是在京师的南面,他在京师的东面,应该没有什么危险。但是,皇太极偏偏悄悄的调兵北上,一举袭击了他。猝不及防的高起潜,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了。等辽东军团的主力骑兵赶到香河、宝坻一带的时候,奴酋阿巴泰已经率军离开了。

但是,高起潜送来的奏章,却不是这样描述的。高起潜在奏章里面说,自己是在主动和鞑子战斗的时候遭受损失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而且,辽东军团目前还在战斗中斩首几百级,根本不能算是败仗。目前,战果正在进一步的统计当中。一旦统计完毕,鞑子的首级,就会送到京师来。

这让崇祯非常的恼火。他感觉,自己是被高起潜公开的欺骗了。明明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居然说有什么战果,还说有鞑子的首级,简直是荒谬。东厂和锦衣卫暗中报告,说是有人从虎贲军那里购买鞑子的首级,用来冒充战功。其中,就有他高起潜的名字。

东厂提督太监张彝宪,和高起潜的关系,一向都不怎么样,既然抓到了高起潜的痛脚,当然是要大做特做文章了。这让崇祯对高起潜越发的不满。他一度要裁撤了高起潜,可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撤掉一个太监,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简单。问题是,裁撤了高起潜以后,谁能接替高起潜呢?遍观朝中的大臣,崇祯还真是想不出一个人来。对吴阿衡,崇祯觉得他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崇祯始终觉得,还是要放一个监军比较安全。哪怕这个监军的能力,不如吴阿衡,也要比吴阿衡值得信任。

如果撤掉了高起潜?派谁监军?王承恩?不行,这个大伴,一定要留在自己的身边。王德化?还不如高起潜呢!曹化淳,他目前提督京师三大营。张彝宪?他目前掌管东厂。王坤?提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好像,他身边的太监里面,没有一个人腾得出手来。

要是早知道这样,就早点放杨嗣昌出去好了。或许,让杨嗣昌早点督师,也不会酿造这样的惨败。对于杨嗣昌的能力,崇祯是深信不疑的。他已经耳提面命的叮嘱高起潜,一定要听杨嗣昌的话,否则,就会找他的麻烦。崇祯一直坚持,杨嗣昌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令人遗憾的是,杨嗣昌出现得太晚了,导致了再一次的惨败。

本来鞑子已经被虎贲军打伤了,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正是创造战功的好时机。要是在这个时候,各路明军主动出击的话,未必就不能杀死一个鞑子。偏偏高起潜没有抓住,王坤没有抓住,洪承畴也没有抓到,愣是让皇太极重组了军队,好像又恢复了原来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对于虎贲军的战斗力而言,朝廷官军的确是太难看了。

然而,崇祯必须掩盖战败的消息。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能立刻撤掉高起潜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要隐晦的表示,要等到高起潜那里,将鞑子的人头交上来,才能评定功过。因为,民众一旦得知,虎贲军战胜了鞑子,而鞑子又战胜了朝廷官军,两相比对,百姓们对朝廷的信心,只怕会更加的衰弱。

现在的京城,早就满城风雨了,大家一致看好的,不是朝廷,而是虎贲军。甚至,连一些士绅阶层,都在悄悄的议论,虎贲军的《均田令》,到底有没有转圜的余地,有没有可以钻空子的地方。这里面的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让崇祯非常的憋屈。他崇祯,乃是堂堂的大明国皇帝,怎么能不如张准一个反贼?不行,绝对不行!

“着令自省,不负皇恩。”

崇祯在高起潜的奏章中,缓慢的写下这样的批语。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他写得非常的吃力,好像是连续写了几千字似的。“恩”字的最后一点,甚至有点发飘,好像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对于讲究的崇祯皇帝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他对于自己的批语,向来都是很考究的,不允许出现任何的败笔。不过,现在败笔已经出现,再修改反而显得欲盖弥彰了。希望善于揣摩人心的高起潜,能够从这个败笔,感受到自己的心情。

写完批语以后,崇祯就靠在龙椅上,不断的默默叹息。八个字的批语,好像抽空了他的全部力气,让他只能是坐着,连站起来的活力都没有了。说实在的,臣下打了败仗,他作为皇帝的,居然不能严厉的惩处,还要帮忙掩饰,真是太郁闷了。但是,为了大局,不得不如此。做皇帝,难啊!

“大伴,什么事?”

崇祯忽然懒洋洋的说道。

他在寂静中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不用睁眼,就知道是大伴王承恩的。可能是感觉到皇上的心情不好,其他的太监宫女,都不敢轻易进入书房,生怕被皇帝迁怒。这个地方,只有王承恩可以随时的自由进出。

“皇爷,这里有一份弹劾的奏疏……”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

“又弹劾哪个?”

崇祯很不耐烦的说道。

一听是弹劾的奏章,崇祯的心情,就更加的不痛快。他最恨的就是大臣们斗来斗去,弹劾来弹劾去,将朝政搞得一片混乱,乌烟瘴气。他每天收到的奏章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贴着黑色的标签的。黑色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是专门弹劾人,找人麻烦的。

对于这类奏章,崇祯一般都是有时间的时候才看,要是没有时间,干脆就不看了。因为,看与不看,差别真的不是很大。即使不看奏章,上朝的时候,也能知道大概。每天上朝,大臣们都是你弹劾我,我弹劾你,一点解决正事的办法都没有,攻击起其他人来,却是十分的起劲。

他现在仿佛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初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不愿意上朝了。哪个皇帝愿意每天上朝,就听到那些大臣们吵来吵去,弹劾来弹劾去的啊?特别是那些言官,就跟嗡嗡嗡的无头苍蝇一样,逮住谁就咬谁。你要是出言喝斥,他们反而更加的嚣张。因为,他们最喜欢咬的人就是皇帝了。

以前的皇帝暂且不说,崇祯几乎每做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被言官们拿来批驳一番。最近闹得比较沸腾的一件事,就和崇祯有关。田贵妃的老子,也就是国丈田弘遇,最近不知道和太仆寺的人有什么关系,弄了一些战马出来贩卖,最后也不知道贩卖到哪里去了。

东厂和锦衣卫将事情报上来,不知就里的崇祯,下令彻查。结果,查到了国丈的头上。田贵妃可怜兮兮的在崇祯的面前哭了两场,崇祯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两千匹的战马而已,价值不大,看田贵妃哭得可怜,心有不忍,就让东厂和锦衣卫,不要继续追查了。

言官们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几十封的弹劾奏疏马上就上来了,纷纷要求彻查,要给大家一个交代。结果,愣是被崇祯给压住了。否则,田弘遇就算是被五马分尸,都无法满足这些言官们的要求。话说,无论是谁,只要心理承受能力要是稍微差点,都要被这些言官们逼死。

是的,崇祯从来都没有反省过,自己有什么责任,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大臣们的身上。要是大臣们,特别是那些言官,不三天两头就弹劾谁谁谁的话,朝廷不知道要安宁多少。但是,要是真的没有弹劾奏疏,他又要疑神疑鬼了,觉得下面的大臣,可能是抱起团来,一起对付他。

“老奴不敢看。”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说道。

“你拆开来念。”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

王承恩将奏疏打开,发现乃是弹劾杨嗣昌的,内心顿时微微一惊。话说,杨嗣昌自从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一来,还是第一次被人弹劾。这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崇祯对杨嗣昌给予了厚望,努力栽培,殷切期待杨嗣昌立功,而别人却上书弹劾他。这根本不是弹劾杨嗣昌,而是直接弹劾皇帝本人啊。

再一看弹劾者的名字,王承恩感觉更加的不妙。弹劾杨嗣昌的这个人,乃是翰林院编修兼东宫讲官杨廷麟。翰林院编修是芝麻绿豆官,无关重要,但是这东宫讲官,却是有点来头的。王承恩不由得把眉头一皱,心想,这个大胡子的杨翰林,在这个时候弹劾杨嗣昌,难道是要学当年的杨涟?

在宫中的这么多太监里面,王承恩的心地,可以说是最善良的,对崇祯也是最忠心的,也是最少过问政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朝中的局势就不了解,对朝中的大臣,就不熟悉。事实上,王承恩对朝政是无比的熟悉。比如说,这个杨廷麟,王承恩就是知道得比较清楚的。

所谓的东宫,就是太子。因为两个儿子年纪还小,崇祯一直没有指定太子,两个孩子都在东宫一起上学。崇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那么快指定太子。但是,作为未来的国祚继承人,外人不能不关心。因此,一切和东宫有关的官员,都是比较吃香的。

杨廷麟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勤学好古,在翰林院是有名的才子,他和黄道周、倪鸿宝合称是三翰林。因为文章十分的出色,崇祯于是将他选到了东宫,给自己的孩子讲课。这么一个人,居然带头上书弹劾得宠的杨嗣昌,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王承恩简直可以想到,崇祯一怒之下,这个杨廷麟,极有可能又要被撵出京城了。

果然,当王承恩拿起来杨廷麟的奏疏,朗朗地宣读起来,崇祯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本来因为高起潜的事情,崇祯已经憋着一肚子的火,现在这个杨廷麟又来凑热闹,简直是逼着他发飙。听着听着,崇祯的火气就上来了,不由得打断王承恩,硬邦邦的说道:“他怎么说?把刚才那句话重读一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