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同式的报灾频率,越来越密,河内道的大旱灾,也越来越严重。
到了八月初的时候,河内道还是一滴雨都没有落,河南和鄂州一带的稻麦庄稼,已经不仅仅是焦黄了,而是一大片的干枯,绝无收成。
百姓嚎哭于田野,落下的眼泪,滴在了稻麦之上,只是高挂的烈日,很快就这些眼泪蒸干了。地上的龟裂、稻麦的干枯、百姓的嚎哭,这样的情景,在河内道随处可见。
八月之时,去年的余粮已经用完了,今年的收成颗粒无收,百姓的嚎哭,乃是无法压抑的绝望,甚至有百姓指着苍天在咒骂“贼老天”。
苍天不仁,是该骂!
钱同式带着属下官员在河内道各地察看,看到这样的惨况,眼中也忍不住湿润。任他再精明如狐狸,面对这样的大天灾,也无能为力。
在尽力救灾安抚的同时,他只能将一封封报灾的文书急送到京兆,等待着朝廷救灾的举动。
在这样大天道面前,人力何其渺小!
江成海和范载常接到河内道的急信,脸色越来越凝重。河南、鄂州、晋州这三地的灾情最严重,很多百姓家中已经无余粮,这三地的米铺生意猛地好了起来,更有不良米商囤积居奇,粮价腾贵。
原先河内道每石稻米,不过五百文钱,现在大旱灾一来,每石稻米竟然升至九百余文,几乎翻了一倍。
就算是这个价格,这三地的米铺前面,仍是排满了长龙,甚至有的米铺已经挂出“售罄”的牌子,不知道是无米可卖还是留着吊高价格。
钱同式深知这是不良商人在趁着大旱发天灾财,尽管他约见了这三地的米商。可是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些米商在他面前一副好说话的样子,允诺绝对会平抑粮价,绝对不会加深这三地百姓的灾难。可是转过头来。却将米价又提了几十文。
若是官府派人去监督这些米铺,强行令他们降低粮价。他们干脆关上店铺,什么粮食都不卖了,更惹得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官员们只得无奈离去。
太祖之时,大永的米商曾有“天灾永不升粮价”的铁训,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些米商。早就不记得这句话了。
这昂贵的粮价,使得河内道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这样高的粮价,普通百姓之家根本就买不起。家中又没有多余的粮食,那么就只能成为流民、灾民了。
短短半个月,这三地的流民就猛增了两成,不愿意变成流民的普通百姓,就转身一变成了盗匪。有人仗着年轻力壮,将同是穷苦百姓中的粮钱抢了过来。
同是百姓出身,奈何相煎太急,实在是被天灾粮价逼得无路可走了。情有可原,法却不容!
一时间。这三地的盗匪前所未有地猖獗。河内卫的士兵既要救灾,又要剿匪,根本就应付不来。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派出了得意的武将,前去这三地剿匪,却也收效甚微。
河内道,乱象始现。
这些乱象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河内道的大旱灾。要想遏制这些乱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抗灾赈灾。
百姓们若是有饱饭吃,怎么会去做盗匪?又怎么会变成流民?若是灾情得以缓解,就算奸商将粮价提得再高,百姓们也不会受到影响。
这一点,钱同式和古大存知道,京兆的江成海和范载常也知道,所以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为了应对河内道的旱灾,平抑河内道的粮价,江成海向长泰帝请旨,请求开放河内道的备荒粮仓,以救济百姓。
备荒粮仓,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对水旱等天灾专门准备的粮仓。这些粮仓,是七大道都有的。丰年承平之时,官府、商人、百姓都缴纳一部分的粮食,用作备荒粮储备,平时绝对动不得,只有大灾发生的时候,才会开仓赈灾。
如今河内道有这样的大旱灾,江成海等人都认为,备荒粮仓是时候打开了,不然,河内道的乱象,就无法收拾了。
江成海的请旨,很快就被景兴帝批准了。一纸打开河内道备荒粮仓的诏令,经由中书省发出,迅速下达到河内道,着令河内道官员立即遵诏令行事,打开备荒粮仓。
为了保证开仓赈灾得到有效进行,户部侍郎张段和工部侍郎黄易,都出发去了河内道,监督此事。
虽则开粮仓的诏令已经发了出去,张段和黄易也去了河内道,但是江成海仍是不放心。这几日,他的眉头跳得厉害,似乎有什么要发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