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成分,自明以后就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华夏被满清异族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大肆的阉割更是更儒家文化元气大伤,被搞成了畸形。而等到满清被推翻,儒家文化刚要喘口气的当口,“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又来了,再次给了儒家文化沉重一击,而到了十年浩劫时期,在反封建、树立新思想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被重重地揍翻在地上,儒家文化的地位一落千丈,经典书籍被当作封建糟粕弃之不顾。
于是到了现在,儒家文化到国外转了一圈后又被韩国反销售给了我们,并且销售过程还一帆风顺、畅通无阻。中国观众之所以那么容易接受韩剧,其原因之一也是基于儒家文化思想的共同心理基础。由于伦理道德标准相似,在相同的道德要求下,观众被剧作打动的可能性就变大了。
与之相对的中国文化市场就显得缺乏生气、千篇一律。
历史剧表现的永远都是皇室子弟为争夺王位而不惜兄弟相残,后宫妃子为争宠、争后位而勾心斗角,家庭剧则永远是冲突连连,就若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一般,永远的二元对立。
情感剧上,前几年的琼瑶泪水剧之风吹走之后,情感剧场像失了主心骨一样,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现今的国产情感剧充斥着色与欲,一夜情、第三者成为剧中必备因素。无论是历史剧、家庭剧还是情感剧大多演绎的是现实的残酷、命运的艰辛,就是喜剧也只能是饱尝辛酸与艰辛之后,满含泪水的笑脸。这就在诠释现实、教育观众的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无形的压力,难以实现影视娱乐是为了放松、消遣的真正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以轻松活泼、温情时尚为主要特征的韩剧就成为观众的首选,韩剧现象由此产生,便不足为奇了。
而且老实说,韩剧在制作上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边写、边拍、边演、自产自销,演员戏份多少,故事剧情长短,故事结局如何全部都通过投票活动由群众意见来定。
一般而言,韩国影视制作公司在完成了一部新电视剧策划方案后,并不立即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而是首先寻找收视率高的电视台,韩国三大电视公司mbc、kbs、sbs(没错,这三家电视台的名字中间都是个“b”!),得到其中任何一家认可后,编剧才着手写故事梗概和前几集的剧本。而且开拍前不需要写出全部剧本,甚至连故事梗概也不需要写全,这就避免了因剧作不被采纳而做无用功的可能。
例如,一般情况下,编剧先写出十集左右的故事梗概和四到六集的剧本,开播前一般会制作四到六集的完成片。此后就是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摄,一边播出。
当电视剧拍出几集后,编剧会通过座谈的形式和观众展开讨论,或者建立电视剧的官方网站,让观众及时反馈意见。以观众的好恶来确定演员的戏份,演员人气高、受欢迎,就增加他的戏份,反之则减少。甚至有的时候,编剧在将分集提纲和前几集的剧本写出来后,还会让观众投票选定最适合担当剧中角色的男女演员。
另外,电视剧的集数也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由收视率的高低来决定。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可不断拉长,收视率低的则草草收场。
还有就是剧作人员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意见,应观众的要求,适当地调整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人物生死命运,根据观众的意愿来确定故事结局。比如说在一部片子中,男主人公原本死在了一场车祸中,但大多数观众不能接受这个悲惨的结局,要求编剧复活男主人公,于是编剧就让男主人公以另一个人物的身份死而复生,以失忆的方式重新回到剧中,继续情节的发展,没想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于韩国电视剧采用的都是边写边拍边播,“现写现卖”的自产自销的方式,编剧由最初的拟定提纲和编写前几集分集剧本到根据观众的意见反馈续写剧本,适时调整故事发展方向以最大限度的迎合观众。编剧的全程参与,也是韩剧受欢迎的一大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