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2)
长江以北的老百姓,只要是稍有能力的,都向江南逃亡了,留在本地的,基本上都是麻木的。他们基本上都是行尸走肉的难民,对于自身的生死都已经不在意了。国民如此,希望何在?如果是别人也就罢了,偏偏两人都是有责任心的官员,为了天下苍生,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性命,否则他们也不会冒险前来舒州。眼见这一幕幕凋零破败的惨象,两人都是如同刀割。
招安刘鼎的建议是中书侍郎杜让能提出的,认为当前朝廷的关键是消灭秦宗权,否则皇权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右补阙常浚坚决反对,认为招安刘鼎乃是引狼入室,赏罚不分,只会让所有的节度使寒心。另外一个宰相萧遘和太子太保孔纬都支持杜让能的意见,赞成招安刘鼎,首先消灭秦宗权再说。杜让能是杜审权的儿子,在朝廷素有名望,三人联合上表,确实赢得较多拥护,这时刚好是秦宗权最猖獗的时候,田令孜无计可施之下也答应了,于是此事全部交给杜让能来处理。
但是杜让能在选人到来舒州的时候,却遇到巨大的难题:遍观整个朝廷,居然无人敢前来舒州。需要穿越淮西军的控制区是一个原因,但是更多的人,却是担心到了舒州以后,被刘鼎一刀砍掉了脑袋。毕竟,黄巢已经死了,黄巢的亲属也死的差不多了,刘鼎乃是黄巢的儿子,能容得下这样的仇恨吗?作为朝廷的特使到舒州去,无疑于羊入虎口。杜让能无奈,只好从地方官员中选人,于是崔碣和王承颜都表示愿往。
当然,一路上,崔碣和王承颜也有各种各样的担心,现在这些担心当然全部瓦解了,他们完美了完成了此次任务。无事一身轻,他们于是开始用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舒州。在他们经过的商州、襄州、郢州、复州、鄂州都是一片的破败,民不聊生,唯独刘鼎治下的舒州,却是欣欣向上的,老百姓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希望。
两人深有感触,离开了皖口城以后,随即前往桐城,韦国勇在那里接待了他们,然后带领他们参观战场。桐城血战的痕迹历历可见,战场上到处都是破碎的武器,撕裂的军旗,甚至时不时还能发现断裂的人员肢体,桐城的城墙上,还有大片大片干透的血迹,将整个城墙染成了暗红色。想那淮西军凶悍,南征北战,连唐都长安都受到他们的威胁,但是在桐城,他们却遭受到了最猛烈的抗击。
在桐城的军营里,两人看到了情绪高涨的舒州军将士,他们正在刻苦的训练,说实在的,崔碣和王承颜都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朝廷并不十分热衷,朝廷的特使在他们看来也是可有可无,但是他们的杀气,还有强烈的战斗意志,乃是打败秦宗权的最佳武器。单凭这一点,朝廷也有招安刘鼎的理由。
他们南下的时候已经得知,淮西军大将孙儒猛攻洛阳,东都留守李罕之终于无法抵挡,被迫撤出了洛阳,逃往河阳,淮西军随即占领洛阳。这个消息对长安的震动极大,因为李罕之是难得的猛将,竟然也不是淮西军的对手,可想而知淮西军的厉害,长安距离洛阳不过千里,中间的潼关形同虚设,神策军虽然有五万人,但是因为粮饷的问题,军心不稳,谁也不知道一旦淮西军来袭,他们有没有和淮西军抗击的勇气。既然神策军不能指望,只有借助这些地方诸侯的实力了。
回到怀宁以后,崔碣和王承颜随即告辞,急着向朝廷报告舒州的好消息。
刘鼎命令抬来两个巨大的木箱,对两人说道:“这是送给朝中各位大人的敬意,还请笑纳。”
崔碣和王承颜听音辩物,知道木箱里面都是金银珠宝,心想刘鼎出手还真是大方。他们两人虽然不贪财,但是有了刘鼎的“孝敬”,回到京城以后,无疑容易说话很多。说实在的,现在的皇帝陛下,最看重的就是钱财了。哪个节度使送的钱财最多,他就觉得谁是最忠心的,朱全忠最懂得讨小皇帝的欢心,隔三岔俩的就送来一些财物,以为小皇帝不断升他的官,有了纠纷也偏向朱全忠这一边。可怜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虽然骁勇无比,但是就是不懂得小皇帝的心思,少了这么点“孝敬”,朝廷对他的确不怎么待见,上源驿冲突明显是朱全忠的不对,但是朝廷就是帮着朱全忠说话,李克用只好在旁边生闷气。
又有孔乙己自愿跟随两人上京,向皇帝亲自投递降表。临行前,刘鼎任命孔乙己为舒州司马,代表自己前往长安面圣。孔乙己孑然一身,孤家寡人,没有什么牵挂的,到长安一游乃是他多年的夙愿,虽然说有些风险,却也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