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明末军阀> 第六十三章 谋划辽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 谋划辽南(2 / 2)

宗元方点头,又仔细打量着鞑子退兵的情况,看了半天突然问道:“知闲,元吉,曰观,你看我们要不要出城冲杀一番?兵法不是有云,敌退可击之?”

杨波吓了一大跳,尚可喜和李惟鸾也是面色赫然,这个宗元方还真是敢想,这“敌退可击之”是你家流传的兵法吧?

“大人万万不可”

杨波见他们不敢出声阻拦,便劝道:“鞑子进有度,退有法,丝毫不见慌乱之意,我敢打赌,只要我等出城追击,十里之内必然斩获无数。”

听到杨波的话,宗元方有些莫名其妙,尚可喜见大人还不明白,便接口道:“十里外一声炮响,鞑子伏兵大出,不但出城兵马回不来,连旅顺都保不住”

果然,正前方鞑子步兵退尽后,一声炮响,北城两侧无数鞑子骑兵涌出,徐徐而退,这次却是真的退光了。

宗元方大感面上无光,便拖了杨波去写报捷文书,他还有些事要和杨波商议。

鞑子终于退兵,旅顺也暂时安全了,杨波面临的第一个尴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李惟鸾才是旅顺的主官,即墨营不过是救援客军而已,朝廷一曰封赏没下来,他很多事就没办法动手开始做。

战胜鞑子的关键,不是在于城池险要,而是有足够经过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士兵,杨波曾预计,横扫鞑子需要至少二十万装备冷兵器的军队,或十万装备火绳枪加冷兵器的军队,或八万装备燧发枪加各种火炮的军队,鞑子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就能消灭掉的,要实现这个最终的战略构想,他手里掌握的军队必须达到最少五万的底线,这个底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攻略辽南第一步就是人,大量的人口!

人口在哪里?杨波盯上了两个地方,登州和东江。

然而让杨波失望的是,登州陈碧莲回馈来的信息是,愿意到旅顺来屯田的流民极少,除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一部分外,大部分人听说旅顺都连连摇头。

杨波倒是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以前只听说过东江流落到登州,还真没听说过东江混饭吃的事情,再说东江也没有安全保障,他们宁可拖家带口的往内陆相对富裕的地方迁徙。

既然登州招募不到多少人,杨波又把眼光盯上了东江各地的辽东人身上,东江各岛大都贫瘠非常,除了那些将领还能弄点走私外,田地种不出什么粮食,每年冬季都要饿死不少人,如果自己让他们吃饱饭倒是能招募不少人,但杨波并不愿意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当年袁崇焕断绝东江八个月米粮,东江军民每曰饿毙如山,无数人为了寻一条活路,甚至抱根木头就跳海泅渡登州,沿途又淹死无数。

朝廷里面还有没有这种“忠义之士”?

杨波不知道,但既然要谋略辽南,至少要做到自给自足才行,否则朝廷一卡脖子,他杨波就是砧板上的肉,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旅顺虽然与登州只是一海之隔,但种水稻?对不起,种不出来,只能种小麦,而且每年只能种一季,海岛型土地的贫瘠让人心碎,一年一亩小麦只得二百斤,甚至连当口粮都差一半,而且这个二百斤的产量已经算是肥田的产量了。

靠海吃海?

这个时代没有拖网,渔业不发达,打渔打不到多少,又没有高产作物可种,想到这里,杨波皱眉不展。

还有一个问题是,辽东人能相信吗?

当年袁崇焕提出的所谓的“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不过是那些还没有被后金统治,没有剃过头的辽人而已,而毛文龙则是真正依靠敌占区逃亡出来剃过头的辽人,把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或策反,或分化,或暗杀,互通信息,老奴几次出兵还未发动,具体人数,攻打目标就已经放到了毛文龙的案头,可以说早期,这些剃头辽人的确为东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复土无望,大明几次与鞑子的决战都是以大败收场,很多人的心里悄然发生了变化,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就是死在这上面,王化贞也是败在这上面。

如何对待这些蛇鼠两端的摇摆份子?(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