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模、宋小濂这一晚和吴川谈的很是尽兴,三人谈话的内容主要是放在了革命委员会对于革命成功后的新中国体制的设想上。
在这场谈话之后,周树模即对吴川表示,他可以帮助革命委员会说服一批黑龙江省的地方官吏,令他们放弃和革命军之间的无谓冲突,使双方暂时和平相处下去,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讨论这些地方的行政归属。
这样,可以让中东铁路以北未投诚于革命军的地方先恢复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的经济往来,这既可以帮助恢复革命军治下地区的生产发展,也能让这些偏远地区不至于缺乏物资过冬,从而为俄国人引诱过去。
周树模的提议自然得到了吴川的积极响应,建设和管理一个地区并不能依赖军队和革命热情,光是那些过去积累下来的文档,就不是新人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的了的。没有这些旧衙门官吏的协助,革命军派出接管政权的干部们,不仅工作效率变得极为低下,而且错误频频。
也就是此时的革命委员会属于刚刚兴起的势力,各位委员们都抱有着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工作自觉性,所以在发现工作错误后会首先纠正认错,而不是试图掩盖,这才没有让百姓产生过多的不满。
但这样的情况显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毕竟革命军在军事上的胜利,即便吴川采取了极为保守的作战策略,此时革命委员会控制下的人口也超过了200万人,而革命委员会、革命党人、共和党人加上革命军的数量,大约也就刚刚6万出头。
假设扣除近5万的革命军,平均每个革命者就要管理200人。而这些革命者中大部分还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工作经历,让他们去管理地方,老实说吴川是不大放心的。他更希望能够把这些革命者收拢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哪怕一两个月都成,让他们至少了解了什么是革命再派出去工作,这样才不会让过多的投机者混入革命队伍,最终毁灭了革命。
周树模能够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对于吴川来说自然是大为欣喜的。他可以乘着这个机会,先把边缘地区的干部和守军收回中心城市来,给他们一并上一上政治课,然后再扩充一批军队和工作队出来,为下一步的南下行动提供必要的干部和后备军力。
干部的缺乏大约是现在革命委员会最为头疼的问题了,即便革命军一直压制着向中东铁路两侧深入扩张的行动,但光是这些铁路沿线的小城镇和乡村自发的投靠,都已经让革命委员会派不出工作人员了。
这些镇民或村民自然不是向往革命才向委员会投诚的,他们一是怕革命军对他们进行讨伐;二是怕乱兵向他们进行袭击;三是担心土匪来袭时没人来救援自己。于是干脆就投降了革命军,表示自己并无抵抗革命的意思。
这些城镇、村落的投诚,虽然给革命委员会带来了人力和粮食,但也给革命委员会带来了大量的问题。他们既不知道这些城镇、村落过去是怎么缴纳税金的,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欠着国家的债务,甚至有些村落到底在什么地方,地图上都难以找到。
吴川并不担心这些旧官僚们存有什么坏心思,只要军队、政党、教育和宣传部门还在革命委员会手中,那么只要度过了这段过度时期,革命委员会就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自己的行政人员出来。而一旦大气候改变了,比如满清朝廷的彻底失败,那么这些失去了效忠对象的官僚们也会自觉的改造自己,以适应革命委员会的要求了。
而周树模的号召力显然比吴川想象的要强,龙江府知府黄维翰、巴彦州知州阎毓善、瑷珲兵备道姚福升、兴东兵备道俆鼐霖、黑河巡防营统领巴英额、黑河知府吴文泰、嫩江知府周玉柄等人,不是周树模一手提拔的心腹,就是其的老部下。
几乎这边一封电报或书信过去,那边不是通电宣布服从革命委员会,便是回信表示愿意替国家看守门户维持秩序,等待尘埃落定由中央派人过来接手。
于是革命委员会执行委员们再次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除了在一些交通要点留下一点治安兵力和电讯组外,将中东铁路以北的兵力撤回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预备按照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正式组建国民革命第二、第三师。
而叶声的快速攻击营也从绥化城撤回了哈尔滨,这只经历过战争的部队随即被解散充实到了第二、第三师的队伍中,至于叶声本人则被调至参谋后勤处,要求其就这次出战的经历,对快速攻击营的组建写一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