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委员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上,财政委员宋小濂向各位委员就欲推出的新币制做了说明:“我们现在打算实施的,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元、角、分、厘四个单位,元、角以银制,分、厘以铜制,都采取十进制单位。
每一银元的成本合上海规元7钱2分,但银元以下各单位不再以市价为准,而是采取强制性的固定单位。过去1银元兑换12小洋,或1银元兑换铜元数目不定的现象,将在新币制推出后杜绝。
从革命之后到现在,随着委员会统治范围的扩大和粮食期市的良好运营,东北的私人钱庄和地方上的私票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清理。截止民国元年8月,当前在东三省内使用的主要货币只剩下了卢布、银元、银元票、小洋、小洋票、铜元、制钱、日元。
在战争的打击下,日元的发行数量已经跌到了70-90万元,在进一步限制日本正金、朝鲜银行的营业范围之后,日元的使用将会进一步缩小。金融委员会认为,当我们接管了南满铁路的运营权力之后,日元退出东北已经成为了必然之局。
至于本地的百姓,虽然已经接受了我们所发行的银元,但是他们对于小洋、小洋票、铜元、制钱的使用习惯,使得想要这些货币自动退出市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颁发强制性的政策,在3-6个月的过渡期后,取消这些货币在东北的使用权…
至于卢布,在中东铁路管理权为俄国人所操纵的状况下,我们恐怕是不能动摇其地位的。不过我们北满的日用品多来自外部输入,只要我们控制住了这些日用品的输入,对俄国进口货物进行打击,那么至少可以限制住卢布使用区域的扩大…”
各位中央委员经过了仔细的探讨之后,基本同意了新币制的推出,并在吴川的建议下将其命名为共和币。吴川最后向财政委员会建议道:“马上就要进入秋收季节了,东北基本上是一个依靠农业为主的地区,粮食贸易就是东北市场的根本。
我们想要让共和币为东北唯一使用的货币,光靠法律和政策是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获得市场的认可。我们的大豆产量超过一半以上是出口国外的,至于其他粮食也有百分之2、30%是向关内输出的。因此想要让共和币在东北统一货币,首先就要确保共和币的数量能够应付粮食采购商的货币兑换。
要是我们连海外商人和关内粮食商人的采购款项都兑换不了,又怎么能够指望把这些旧货币清退出市场。因此接下来的10月到12月,正是最为关键的时刻。我要求财政委员会联合金融管理小组,对各银行的兑换业务进行督查,决不能出现共和币被挤兑的现象…”
这种对于金融货币的统一,正是前清想干而没能干成的。因为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区域,满清手中的硬通货实在是不足,而对于外国列强的强势,满清政府也是无能为力。
不过对于革命委员会来说,这一次推行的新币制倒是要比满清轻松的多了。对于日本的战争,使得干预东北金融的列强少了一个。而出于对俄国的警惕,其他列强也支持革命委员会采用一种独立于卢布的银本位政策,从而为下一步过渡到金本位打好基础。最后便是,东北的城市建设和实业投资引入了大量的白银,使得革命委员会有资本推动新币制。
而共和币的推出速度,也比吴川等中央委员们想象的要快的多。第一是因为在这一年内革命委员会铸造的银元几乎是无限兑换的,因此这为共和币带来了极高的信誉。不管是卢布还是日金,在东北的初步推广,也是以无限兑换金银为保证的。
第二是革命委员会直接发薪水或间接发薪水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50万人,这些人又大多集中于铁路沿线各城镇,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销售市场,这也就使得商人们不得不开始用银元来结算自己的业务。
第三则是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一个联通东北的物流交通体系,从铁路、水运到海上运输,再加上现在正在建设的东三省公路系统,正将东北过去的行商改造成为依附于这套物流体系之下的分销商。
在过去,东北商人之所以能够和俄商、日商抗衡,靠的就只有两件法宝,提供东北商人内部资金拆借的钱庄,遍布东北各地的粮栈、大车店。在日俄银行的资金打压下,铁路加有线电报的竞争下,东北商人这个团体本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