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穿越之帝国复兴> 第266章 虚与委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章 虚与委蛇(1 /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走进汗帐后的皇太极,脸上依旧挂着一丝不屑的笑容。

就目前而言,大明,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仍然是一个无法下咽的庞然大物,而继金国建立以来,对大明所发动的数次大的战役,更多的人也只是把它看作是掠夺人口、抢占国土的扩张之举。

事实上,包括努尔哈赤在内,以建州女真统一其余长白、东海、扈伦三部并建立后金,便已是他人生事业的巅峰,而对于大明,或许他还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奢望。

但是,皇太极就完全不同了。

他十几岁时便跟随父亲征战四方,二十岁时便率领大军独当一面,太多的战场杀伐的亲身经历,已经帮他建立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也让他拥有了更高眼光与志向。

而这一切,加在一起,便是野心。

他在三十五岁继承汗位,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已将大明视为自己最后的征服目标,而放马中原,君临天下,也成了他孜孜以求的最终梦想。

虽然这个梦想现在还显得异常遥远,虽然说出这个梦想还会被很多人骂做“疯狂”,但是他却从未动摇过,而且正在一刻不停地加紧实施。

只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这种事情,却绝非一蹴而就便可实现。

皇太极才刚满二十岁的那一年,在跟随努尔哈赤一起讨伐扈伦女真四部中的乌拉一部时,遭遇到乌拉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对峙多日。皇太极与其兄莽古尔泰急不可耐,便要立即过河直接攻城。

努尔哈赤却告诉他们:征战之道,好比砍伐大树,怎能一下子砍断?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渐渐折断。同等的大国,势均力敌,要一举将其灭亡,怎么可能办到?应当把它附属的城郭一个一个攻取,直到最后完全占领。

简单地说,那便是步步为营、蚕食以胜。

这一番话,给皇太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在他与大明的作战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会在登上汗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崇祯当皇帝的第二年,便绕道蒙古,发动了一次有史以来对大明震动最大的战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会对二贝勒阿敏在退出永平时所实施的金兵惯常采用的屠城手段愤恨至极,竟而最终将其幽禁至死——当然,这也是借机巩固汗位的策略之一。

那些被屠戮的汉人当然死不足惜,但是,这种侵略者的行为模式,却极大地影响了自己以统治者的姿态来获取民心的努力。因此,自那以后,皇太极便在大臣们的一片质疑声中,颁布了一项命令:未经许可,不得屠城。

而这一次,在包围大凌河城的战斗中,他亦将这一原则加以贯彻,并且,他也改变了自己一贯的征战思路,开始执行新的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大凌河城,其实早就是囊中之物,只要将自己最近制造出来的几十门红夷大炮推到阵前,一通狂轰滥炸之后,大凌河城将立刻土崩瓦解,而祖大寿和他断粮多日的部队也必将手到擒来。

可是皇太极不打算这么做,因为,他还有更深的图谋。

从与明军以往的交战中,还有那些已被接纳的汉人官员们来看,皇太极得出了一个让他深信不疑的结论:汉人大多意志不坚,相对于生死存亡,忠君爱国便显得无足轻重了。

因此,他决心要让这支守城的明军陷入绝望,然后用祖大寿的投降,来作为明军降将的榜样,那么,在今后的攻战中,明军不战自溃、不战而降的可能性便会不断增大,这可要比毁灭一座大凌河城所带来的效果更加重大。

于是,对于祖大寿,这位在整个辽东最为出色的明军将领,他表现出了最大的耐心与“善意”:困而不打,围而不攻,只等祖大寿在弹尽粮绝、山穷水尽之时,能够走进自己早已敞开的纳降大门之中。

皇太极确信,在自己充满诚意的连番劝降下,祖大寿背叛大明,投入自己的怀抱,那将是迟早的事。

与此同时,再在城外尽可能地消耗明军的援兵,等到祖大寿坚持不住的时候,估计锦州也拖累得差不多了,说不定,自己还能趁胜追击,把锦州也一举拿下,那才叫妙不可言呢!

而杨天义的不请自到,则让皇太极决定加速这一进程:佯攻锦州,让祖大寿彻底地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二天一早,原本已是严阵以待的祖大寿,并没有等到预料中的鞑子大举进攻,却是非常意外地收到了皇太极的第三封劝降信。

信中的措辞颇为恳切:只要祖大寿肯开门受降,不但保证城中所有官兵百姓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保留所有将领的军职待遇,甚至是部队的编制。此外,为了让城中的军民不再挨饿,大金也随时可以向他提供一万斤的粮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