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又叫杨英,小名阿摐,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外表英俊,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诗文造诣尤其广为世人称道。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听听这首吟咏大自然美景的《春江花月夜》吧,意境是多么深远,怎么说也称得上一首难得的写景佳作吧!杨广拥有这种过人才华,且为人乖巧,能不深得父母宠爱?
事实也是这样,开皇元年,即杨坚称帝那年,杨广才十三岁,即被封为晋王,柱国将军、并州总管,开皇六年调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出任雍州牧、内史令,开皇八年出任伐陈行军大元帅,十足一少年得志。
仁寿四年(公元六o四年)七月,杨广弑父篡位(有关杨广弑父篡位一事的真实性,历代史学家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本书虽然沿用此说,全为行文方便,并不代表作者对其事的绝对认同——特注)后,越发志得意满,胡作非为。
在多数史学家心目中,杨广集弑父诛兄,对臣下、百姓残暴不仁,荒淫好色,狡诈少德等众多“优点”于一身,中国历史上仅有夏桀王、商纣王可与“媲美”。平心而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过头,至少,杨广做过两件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其一,他首开先例,大胆实行科举制,力图以此推行朝廷用人机制的公平,让某些出身贫贱但确具真才实学者获得公平竞争机会,将这种极具开创意义之举称为人类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伟大创新革命,绝对当之无愧(科举制对以后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用人制度,影响极其深远,一直沿袭到清朝光绪年间才被取消。并且,它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完结,不但对现代中国,也包括对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与人才选拔,仍然有着它不朽的生命力);
其二:大运河的修建,对子孙万代沿河一带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民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否认,可以说,有了这条河,杨广的大名已永远与历史同在。
杨广有此两大功绩,却仍然被史学家描绘得一塌糊涂,尤其是那条惠及子孙万代的大运河,甚至被绝大多数人认定为加速大隋皇朝灭亡的催化剂,倒也并非全无道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为多。
以诗论诗,这首小诗也许算不了特别上乘之作,但对于杨广修建大运河那一特殊事例而论,无疑是一种极为客观的写照!
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好评,无疑是杨广一生的最大悲哀。认真追查其中原因,他除了犯有弑父诛兄那一大逆不道的大罪外,还因不顾当时民众的承受力,不顾百姓死活,好大喜功,一味求大求快而造成。杨广虽然先后以晋王身份奉旨领军讨伐陈国与吐谷浑,连续多次大捷,轻而易举灭亡二国。不过,他当时充其量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两度出征,都是挂名三军统帅,攻城掠地,临阵指挥,全由高颎、杨素等人全盘统筹。并且,隋军当时正是强盛时期,而陈、吐两国的势力已很衰弱,不堪一击,打败它们存在太多侥幸。
令人可悲的是,杨广始终意识不到自己的致命弱点所在,还常常以那种“辉煌经历”洋洋自得,狂妄自大。篡位后,他不但不以弑逆大罪为耻,相反自以为“文才武备”,远胜父兄,是一位真正治国平天下的“明主”。登基后,他一改文帝勤谨治国遗风,无视群臣苦谏,不顾百姓死活,一味贪图淫乐,大选秀女入宫,大兴土木,营造豪华宫殿与各种游乐场所,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其中仅仅供他游幸与跨海征伐高丽赶造船只一事,即导致无数工匠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腰部以下肌肉糜烂,蛆虫滚滚,令人惨不忍睹,被折磨至死的多达四成,伤残者更是无以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