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明光殿。
刘辩饶有兴趣的看着跪坐在下边的蔡邕。
和他想象中的清瘦学者的模样不同,蔡邕的体型略微肥胖,圆脸隐约有些双下巴。倒八字的浓眉,双眼炯炯有神,饱含睿智的目光。颧骨突出,鼻宽口阔,一缕花白的胡须飘然于胸前,给人一种儒雅、安逸的气质。
虽然此时的蔡邕已经年近天命之年,可依然精神抖擞,丝毫不见老态。
和其他的历史人物一样,刘辩对蔡邕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前世所看的历史资料上。虽然他知道蔡邕有过折节于董卓的历史,可蔡邕的学识与能力还是让刘辩大大折服。况且蔡邕在董卓死后仍然愿意为其哭泣,并因此召来王允的不满导致杀身之祸,充分说明了他还是具有这个时代士大夫应有的道德品质。
此时的董卓董旻两兄弟已经被刘辩圈禁在帝龙居天天以泪洗面,蔡邕原本的历史命运已经遭到了改变。所以对待蔡邕的使用上刘辩心中并没有任何芥蒂,反而准备将心中最重要的一个职位交给蔡邕担任。
不过在委任之前,刘辩还是笑着和蔡邕拉了拉家常,促进关系,并且感谢蔡邕当年为自己分辩流言。
“想当初朕初为皇子时,曾遭流言重伤,使得先帝见疑。当时朝臣无一人替朕说话,只有伯喈先生仗义执言,为朕在先帝面前分辩,这才还得朕一身清白。只可惜伯喈先生也因此得罪了阉宦,丢官失职,被贬还乡。当时朕尚年幼力薄,不但无力保护先生,甚至连句谢谢都未及说。如今见到先生,朕自当感谢先生当日的恩情。”
说着刘辩站起身冲着蔡邕躬身一礼。蔡邕不敢受刘辩之礼,急忙跪伏于地,口中称道:“陛下乃真命天子,天地庇佑,臣当年所做也只是顺应天命而已。”
对于当年替刘辩在汉灵帝面前分辩,蔡邕更多的意思是搬倒十常侍,为刘辩分辩只是捎带脚而已。如今受到刘辩由衷的感谢,蔡邕不由得感到面色潮红。
不过他也知道不可能现在就把当时的想法告诉刘辩,这岂不是让大家都下不来台?所以只好顺着刘辩的话对他一阵吹捧。
只不过蔡邕不知道他现在所说的话第二天就上了新一期的《洛阳时报》,内容就是天子刘辩与大学者蔡邕展开了亲切的会见。其间蔡邕被刘辩的个人魅力折服,并称陛下乃真命天子,众望所归。
报纸上的消息一出,蔡邕立刻就被绑上了刘辩的政治马车。
刘辩此时对蔡邕的恭顺很满意。对于像蔡邕这样的标准士大夫来讲,中央皇权的正统性远胜于其他,所以刘辩并不担心蔡邕的忠心。
刘辩把即将委任给蔡邕的职务讲给他听,蔡邕听后不由得微微一愣。
“朕想要伯喈先生主持太学院。”
太学之名始于周代,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上表汉武帝刘彻,建议在长安开办太学,请名师教习,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太学从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几经各代帝王的发展与完善,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汉帝国国家性质的最高学府。其所招学生称为太学生,随着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太学生也逐渐参与国家政治,在灵帝初年还爆发了以太学生为主,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运动。
而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国家公立大学的校长,虽说在汉代也算是国家干部,可毕竟职位较低,毫无实权。这让一心想掌握朝廷机要,大展拳脚的蔡邕微微有些失望。
不过身为臣子也不可能对皇帝的封赐挑三拣四,蔡邕虽然失望,但还是站起躬身称诺。
蔡邕脸上那转瞬即逝的失望表情并没有逃过刘辩的眼睛,心里明白蔡邕肯定是误会了太学院与太学的区别,便耐心对他进行了一番解释。
太学和太学院不同。前者是大汉帝国的高等学府,后者则是刘辩登基后便一直想筹划组建的国家教育部门。用来管理和整合帝国国内的太学、族学、精舍等教育机构,发展帝国的教育事业。太学博士品秩只有六百石,而太学院所设的院长一职,品秩是两千石,和国家重臣九卿相当。
作为一个现代人,刘辩当然明白要想国富民强,实现自己建立万世帝国的政治梦想,就必须开启民智。所以办学将会是刘辩今后执政的一个重点。
此时的大汉帝国虽然拥有像太学那样的官办学校和颍川书院那样的士族族学,或像司马徽、庞德公等名士所开的私人精舍,可绝大部分国人仍然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文化知识仍然只是在少数人当中传播。
刘辩的计划就是在朝廷所能控制的司隶及周边郡县广泛的开展义务教育。针对不同的学龄段开办蒙学、中学、大学三种公立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从龆年孩童到成年弱冠之间,无论贫富皆可免费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