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阳和赵允从马市出来,已是未时初刻。大热的天,用餐的用餐,纳凉的纳凉,路上行人更见稀疏。秦阳觉得一阵肚饿,又担心青瑶在家久等,也不去想那跟踪的人,便想骑马回家,他估摸着十几里地也就是一炷香时间就到了。
正当他想招呼赵允一起上马的时候,他愣住了。因为他看见马背上什么马鞍马镫的都没有,秦阳不由地摇头苦笑,心想:“看样子还得在这城里呆上好一会,得配好马鞍和马镫才能走啊。”
秦阳问赵允,城里有没有马具店,总算这赵允也算个“百事通”,他告诉秦阳说西门口就有一家。两人空着肚子赶到马具店一问,马鞍倒是现成的有,还随便挑。但是当秦阳问道马镫时,马具店的伙计瞪着一双大眼惊讶万分,茫然不解地问道:“甚?甚?你说甚马镫?那是何等物事?”。旁边的赵允也是一脸的疑惑,问道:“阳啊,那马镫是何物啊,有何用处?”。
秦阳也跟着愣了,“没有马镫?不知道什么是马镫?”他努力地在自己的记忆里搜寻关于马镫的历史信息。想了好一会他终于想起来,原来这马镫是在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也就是公元 0年左右才会出现,而现在还是公元前210年,马镫肯定是没有的了。
其实这马镫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平底的环形物,用皮带固定,悬挂于骑乘动物(主要是马,也包括骡等马科动物)上鞍的两边,供骑者放置双脚,也可以辅助骑者上下。有了镫,骑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稳,也更容易控制马匹,从而能够解放双手,在马上做出各种动作,这使骑乘动物在交通、通信和军事上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古代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只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有了牢牢地联结在马鞍上的马镫,马背上的骑士就坐得更稳了,不但可以举起宝剑向下猛砍,可以抵挡刺来的长矛,还可以在马鞍上移动躲闪,也可以利用马匹高速前进所产生的冲力(冲击力由于马和骑马者的重量可得到成倍的增加)来增大杀伤力。所以在中世纪从步兵到骑兵的主要兵种演变过程中,马镫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秦阳将马镫的发明时间足足提前了四百年,其后这马镫在秦阳的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一时间秦阳目瞪口呆,直在心里不停地埋怨自己疏忽了这等大事。早知道从原来的时空带一副过来,岂不省事的多。现在没办法只能定做两副了。在原来的时空秦阳虽然会骑马,但是骑术并不精湛,骑马不用马镫,他是想都没有想过。
好在那伙计很是聪明,虽然不知马镫是什么东西,不过在秦阳的口说笔画下,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弄明白了这马镫的用处,还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块布,用木炭在上面画了个马镫的图形,标上了各方位的尺寸。秦阳一看,还像那么个样子,也就作罢。随手赏给了这伙计十个半两钱,伙计交代了店里另一个伙计一声,拿着东西欢天喜地地到别处找铁匠去了。
乘着等马镫的时机,秦阳和赵允在马具店附近找了一家酒肆点了几个菜又请个酒肆的伙计把马喂好,两人这才开始小酌起来。席间,秦阳又发现了几个可疑的人在酒肆外晃悠。秦阳知道这些人还在打自己那三斤多金子的主意,只是顾忌城里人多不便动手而已。秦阳不胜其烦,心中盘算着怎么给他们点教训。
秦阳想了想,于是向赵允问道:“大父,从城里回家可有小路?”。
“有是有,也近得许多。不过很久不曾走过了,那路崎岖不平,很不好走。不知孙儿问这做甚?”赵允答道。
“过得马么?”秦阳又问。
“过的。”
“那就好。大父切莫声张,您只悄悄看看外面那几个人。”秦阳示意赵允看看酒肆外面。
“哦,你是说那几个人不对劲吧,盯上我们了?”赵允如梦初醒。
“是的,开始是一个,现在又多了几个。”